工业和信息部火炬中心
国家火炬计划合肥公共安全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工作总结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公共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凸显出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份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市场对公共安全领域的各项技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需求十分巨大,国内市场规模超万亿。其中,仅全国安防行业2013年总产值已突破3500亿元。

  一、产业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2008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以监测、预警、应对、管理为核心的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省市先后明确将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列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导性产业,优先重点发展。2009年,合肥市制定了《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7)。2011年,科技部批准国家火炬计划合肥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基地。2014年,科技部将合肥基于信息技术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列入创新型集群试点单位。

  (一)产业规模

  自基地获批以来,合肥公共安全产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14年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产业实现总产值27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8%,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13.33%。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产业主要集聚于合肥高新区,区内本领域企业数和产值分别占到全市的90%和80%以上。2014年专利授权1068件,其中发明专利382件;制订、修订国家标准6项,行业标准3项。

  (二)产业集聚

  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城市安全和信息安全为主的产业体系,汇聚了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力信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科大立安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200余家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企业,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上市企业5家。同时,汇聚了以吴曼青、潘建伟为代表的7名两院院士,成立了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三)优势领域

  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优势领域产业规模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是拥有量子通信领域专利数最多的国内企业,也是近年来国际上量子通信专利领域最为活跃的中国企业。安徽四创电子开发了数十种型号的气象雷达、空管雷达产品,累计生产交付各种气象雷达150多部,多种型号的雷达在国内占有超过50%的市场。科大讯飞已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以讯飞为核心的中文语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38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指挥车、应急指挥系统产品遍及全国近20个省市,占全国市场75%份额;美亚光电公司产品销售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省市,市场占有率多年保持国内第一,同时出口至美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墨西哥、阿根廷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际市场用户好评,“安科”品牌已成为我国光电识别领域的第一品牌;科大立安高大空间场所火灾早期探测与自动灭火系统国内市场第一。

  二、基地主要成效

  (一)成立合肥公共安全产业研究院

  为发挥本地的科教资源优势,2009年6月,合肥高新区管委会联合中电三十八所、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分院,共同组建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研究院是公共性服务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平台,下设应急信息技术、热安全(消防)技术、量子信息工程技术、交通安全技术、环境安全技术、矿山安全技术、视频安全技术、食品安全技术八个研究中心。2012年,研究院被中组部认定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4人,博士近100名,科研人员261名,成立了智能传感、太赫兹技术、视频感知、智慧消防等10个创新创业团队。2013年该院实现安全科技相关产品收入2.8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0亿元。

  (二)成立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为大力推动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2014年11月,由中国电科38所牵头,成立了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38所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陈信平所长为第一任理事长,副市长王翔担任名誉理事长,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安徽量子通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七家单位为副理事长单位。联盟致力于集聚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政、产、学、研相关资源,搭建合作平台;组织成立合肥市公共安全专家库,为政府和联盟内成员单位的重大项目提供咨询、服务;承担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技术规划、专项课题研究;承担合肥市平安城市等公共安全重大信息化项目联合攻关;与海内外从事公共安全的高级人才、企业机构建立联系,积极承担考察、引进和推介活动。联盟的成立对于推动合肥市、安徽省乃至全中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盟争取一年内成为省级公共安全产业创新联盟,三年内成为国家级公共安全产业创新联盟。

  (三)产业载体日趋完善

  构建涵盖“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网络化的孵化服务体系。目前,高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省级孵化器4家,孵化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200多家,毕业企业800余家。2011年合肥高新区公共安全产业孵化基地建成投入使用,该基地位于高新区示范核心区内,用地面积约70亩,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总投资3.3亿元。目前已有量子通信、南瑞中天、思科合肥研发中心等50余家企业入驻。合肥创新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一期入驻企业260余家,入驻率达95%。创新产业园二期占地面积约287亩,总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已于2014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为响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创建安全科技支撑平台、大力实施“科技强安”战略的号召,基地正在申报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着力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加快科技创新,保障安全生产。

  (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合肥高新区近年来积极推进产学研协调创新,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鼓励企业与高校大力开展合作,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在公共安全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成果。近两年来,基地内公共安全企业获得863计划、支撑计划、创新基金等国家项目62项。其中,四创电子承担的“多波段主被动毫米波云水探测仪开发和应用”、皖仪科技承担的“高端检漏仪器设备的研制及应用开发”等6家企业的项目成功列入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获得该专项中央财政经费近2亿元,极大提升了基地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科大讯飞、科力信息、芯核防务等三家企业获批组建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为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合肥通用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研制的重要压力容器在能源工业领域40多家企业应用,近3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约32.8亿元,为我国特种设备万台设备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2010年高新区出资6000万元发起组建“安徽省公共安全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2.5亿元,获得国家发改委5000万元引导基金支持。已决策投资7个项目,完成投资2.19亿元。与徽商银行、杭州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新贷”和“助保贷”服务,为73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1.96亿元。此外,高新区出资1亿元设立了天使投资基金,定向支持区内公共安全等领域具有创新性的初创期项目,已投和通过审议待投项目共19个,完成投资金额约9000万元。

  (六)启动量子通信应用示范工程

  量子通信技术是目前被严格证明的安全通信手段,在信息安全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和产业化价值,为推动量子通信技术尽快产业化,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省市政府启动了一系列量子通信应用示范工程。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国际上首个规模化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建设成功并全网运行,节点数达到了46个,规模远超国际上已有的量子通信网络。2012年开通的“新华08”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是世界上首次利用量子通信技术实现金融信息传输的通信应用网络,是量子通信网络技术保障金融信息传输安全的首次技术验证和应用。2013年,合肥公安量子安全通信工程(天网工程)启动建设,开启了量子安全技术在我国公安系统的技术创新先河。

  (七)启动“平安合肥”应用示范工程

  为推动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在本地的产业化应用,合肥市于2013年启动了“平安合肥”(即合肥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运维)项目,在全国平安城市中首例使用全高清视频监控技术。项目由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总投资达5.37亿元。该项目主要由“前端采集系统、传输系统、网络系统、存储系统和管理系统”五个部分组成。本项目将在合肥市内安装16000个视频采集点,以“点线结合、分层设防、封闭成环、汇聚成网”的原则,建设一套基于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云计算、物联网技术,面向全市应用的高清数字视频监控管理系统。该项目采用的云计算、云存储的技术架构和理念也将成为全国平安城市的标杆。

  四、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

  (一)存在问题

  合肥是国内最早开展公共安全产业培育发展的地区,经过近年建设,合肥信息技术公共安全产业取得了显著成长,技术和产品优势显现,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产业集聚的效应已经显现,但仍须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强规模效应、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做好工作,产业基地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地内企业分工协作体系尚需健全。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基地目前尚处于集聚发展阶段,基地内企业间网络联系处于发育阶段,各个企业对外开放度还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聚效应的形成和基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合肥公共安全产业的产业链还需延长和完善,企业配套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

  二是基地创新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合肥尚未建立起信息安全产业应用的新商业模式,在人才培养和聚集、产业形态构建、商业模式规范、技术整合方式、金融支持保障等方面仍需要建立与传统产业有差异的新型创新服务体系。

  三是产学研合作机制需要完善。基地内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互动还存在一些障碍,利用周边优质智力资源和实验装备的机制建设需要加强。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不能主动关注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属于政产学研用联合体的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在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转化和良性互动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相关建议

  一是加大对产业基地的政策支持。恳请科技部根据各产业基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对基地的未来发展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在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开展各类科技项目申报时,给予产业基地进行倾斜和支持。二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基地内虽然涌现了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公共安全企业,但与一些国内外同行企业比较,仍有差距,因此要通过加快培育一批公共安全产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最终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三是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响应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号召,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基地要充分发挥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平台整合行业资源的作用,集聚科研、市场、服务等各类资源,培育初创企业,形成支撑公共安全产业持续发展的平台型企业,逐步构建良好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和重点

  目前,合肥正在着手进行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公共安全产业作为合肥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将加紧修订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动该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基地也将按照“聚资源、树品牌、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力争到2017年,公共安全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培育若干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公共安全产品品牌;到2020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建成国际知名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创建“公共安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合肥“平安城市2.0”示范城市。下一步重点工作主要有:

  (一)建设量子通信“京沪干线”

  推动量子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建设,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建设总长为2000余公里的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工程总投资5.6亿元,贯穿中东部32座城市,建成后将成为国际首个广域光纤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线路。该网络的运管中心已落户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目前正在抓紧建设之中。

  同时,潘建伟院士团队已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星地量子密钥分发的全方位地面验证,为全球化量子网络奠定了技术基础,中科院力争在2016年左右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未来将逐步形成基于卫星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这也将诞生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机遇。

  (二)建设公共安全产业园

  目前,中国电科集团已规划以38所为主体,集聚全集团优势资源,在合肥建设公共安全产业园,打造具有百亿规模的世界一流安全综合信息系统提供商,辐射带动并形成千亿规模的产业基地。

  产业园规划建设于合肥高新区,总规划用地1500亩,总投资60亿元。园区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用地500亩,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智慧城市大数据运营中心、雷达电子、安全电子以及公共安全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一期项目已于2014年开工建设。

  (三)创建公共安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积极推进申报公共安全国家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申报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实现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同时进一步扩大公共安全产业的合肥品牌效应。

  (四)合肥“平安城市2.0”示范工程

  平安城市是公共安全中的典型工程,现有平安城市以视频查看存储为主要特征的模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公共安全需求发展的要求,在平安合肥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网格化治安监督、大数据视频智能识别、治安态势综合分析、警情社情智能推送、安全信息订制获取等先进功能,形成平台化运营、智慧化分析为特征的中国“平安城市2.0”示范工程,实现公共安全管理新常态,确立公共安全产业“合肥智造”总体形象。
工业和信息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    邮编:100036 联系电话:010-68209024 传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