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安徽省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0周年总结报告
  建设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以下简称产业基地)一直是国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从产业结构层次、产业组织模式、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内涵的开拓创新。经过16年的建设发展,产业基地已成为我省与高新技术园区互动发展,协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一、产业基地的基础与规模不断扩展,创新能力与效益持续提升。

  我省自1999年建设第一个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以来,已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建设了12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合肥软件产业基地、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芜湖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安庆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亳州中药特色产业基地、滁州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蚌埠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合肥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黄山软包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宁国橡塑密封件特色产业基地、博望剪折机床及刃模具特色产业基地。

  经过16年的建设与发展,我省产业基地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创新能力同步提升。据统计,12个产业基地共培育各类企业387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49家,上市企业21家。2014年,12个产业基地实现总收入3098亿元,出口创汇30.5亿美元,实现净利润189.4亿元,缴税119.5亿元;授权专利5147件,其中发明专利795件。基地内企业从业人员总数34.7万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11.5万人。基地内企业承担国家各类科技项目466项。

  二、政策与平台支撑有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为有效推动产业基地建设与发展,安徽省政府、科技厅与有关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且富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在土地、税收、资金、项目、人才等各大要素上给予基地大力扶持。今年7月,省政府又修订印发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配套文件》(“1+6+2”配套政策)。修订后的政策文件包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共用补助、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重大专项、推进科技保险试点工作、创新能力评价等8个实施细则。在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产业基地已建成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3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4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技术转移中心2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42家,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

  在政策引领与创新驱动下,基地内各类产业均有长足发展。首先,战略新兴产业强劲发展。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实力雄厚、有较强的行业、市场和区域竞争力,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1位;黄山绿色包装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为6%,位居全国第一。在电子技术领域,国家火炬计划合肥软件产业基地的主导技术前沿、产品特色鲜明,市场需求巨大,产业前景广阔。在公共安全领域,国家火炬计划合肥公共安全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集聚了236余家企业,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与产品,成为合肥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脊梁。其次,传统支柱产业持续发展。基地内的汽车、钢铁、石化、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一直是支撑各地发展的经济引擎和主导力量,如国家火炬计划芜湖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4.77亿元,占芜湖工业增加值10.3%;国家火炬计划蚌埠精细化工产业基地,2014年实现总收入288.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收入的15%。第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迅速。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2014年实现总收入422亿元,基地规模与实力非同一般。亳州中药特色产业基地,依靠得天独厚的药都优势,集聚医药制造企业119家,其中近90家通过GMP认证。滁州家电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2014年实现总收入272.6亿元,占全市总收入的12.5%,成为滁州市第一大支柱产业。

  三、合芜蚌试验区产业基地优势突出,带动作用明显。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现有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5家,占全省火炬计划产业基地的42%。三市产业基地在全省产业基地发展中具有非常强大的引领作用与示范功能。无论传统产业、高新技术服务业还是战略新兴产业,其高层次、大规模、具有强竞争力的产业多数均分布于该区域。一些具有区域、产业与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多数亦分布在三市基地内。三市基地内企业总数为1354家,占12个产业基地总数之比(以下简称占比)为35%;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38家,占比71.8%;上市企业14家,占比66.7%;三市基地拥有各类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检测检验中心等技术平台262个,占比51%。2014年,三市基地内授权专利3700件,其中发明专利593件,占比分别为71.9%、74.6%;三市基地实现总收入1701.5亿元,占比54.9%。

  四、下一步加快发展产业基地的基本思路

  当前,发挥区域资源和技术优势,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建设产业基地,充分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

  下一步加快发展产业基地,将抓住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 的重大政策机遇,把握"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链为主线,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从产业结构层次、产业组织模式、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建设发展产业基地,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链重要环节,增强产业体系的整体鲁棒性和竞争力,加速产业基地发展。

  坚持适度聚焦、系统规划。在符合国家发展产业技术政策,遵循产业演进规律的前提下,由基地产业主体所在市在省有关部门指导下,编制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基地建设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科学布局空间层次,在规划的指导下,积极谋划,有效推进基地建设发展。鼓励各地在原有基础上采取充实、调整、提高为主的方式发展产业基地,通过上中下游相关产业配套,实现互动式的产业领域适度聚焦,从而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提高支持培育的针对性。

  坚持区域协作、省市联动。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按照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按产业链发展和布局的实际,以市为主实施推进。地方发挥贴近企业熟悉情况的优势,充分发挥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不断扩大产业基地总体规模。省级主要抓好系统规划、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状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推动产业基地有序、健康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补链招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基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基地科学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通过重大科技计划,组织基地企业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在我省的电子材料、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公共安全、家电设计与制造、光电缆、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组织技术攻关,努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或前沿技术。围绕基地产业上、中、下游协调配合发展,采取补链招商等具体措施,通过举行专题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活动,大力吸引与基地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企业、技术、人才进入基地,进一步打造健全产业链;通过设立科技专项等形式,组织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依托基地骨干企业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开拓内在技术链,驱动外化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做到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空白环节、短缺环节承接相关的产业、企业和项目,促进产业链的健全、延伸或拓展;通过构造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指导、基地引导和大企业主导的功能与作用,促成各类相关企业围绕产业链集聚,并能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良性竞争与广泛合作。同时形成竞争与合作基础上的有效协同,发挥集群优势与效应。

  坚持市场引导、对外开放。产业基地要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高度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产业集群。因此,产业基地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国内外市场融合的条件,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国际市场,开展多层次国际科技交流,加强基地与国内及全球高科技园区和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基地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并购、研发服务外包,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大力引进各类产业发展必须依托的高端人才,提升基地国际化水平。广泛开展与长三角及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要素对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成果转化项目,将创新成果在安徽实现产业化。

  安徽省科技厅

  2015年9月1日
工业和信息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    邮编:100036 联系电话:010-68209024 传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