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工作总结
  一、总体情况

  1999年8月原国家科委火炬中心正式批准设立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基地保持年均25%的速度高速增长,基本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特色鲜明、初具规模的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产业规模、产品门类、技术档次以及行业、区域的影响力,位于国内同行业的前列。

  基地先后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铜陵电子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被信息产业部首批授予国家(铜陵)电子信息产业园,被科技部火炬中心列为全国首批50家产业集群试点之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国家专利产业化(铜陵铜深加工)试点基地,被安徽省授予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成为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861”行动计划中重点建设的8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电子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壮大产业规模,2009年7月,市政府向科技部申报建立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0年1月,铜陵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科技部批准认定,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国家认定的77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截至目前,产业化基地内企业总数已发展到近410多家, 2014年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484亿元,较上年增长13%;实现工业增加值118亿元,较上年增长15%;出口创汇3.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电子材料产业,使电子材料产业在薄弱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铜陵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基地主导产业为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产业,现有从业人员17000余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6300多人,占从业人员比例超过35%,远高于全市其它行业比例。基地内规模以上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48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8家(其中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

  (1)深化改革措施,健全管理服务机制。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考核体系,加强对产业化基地的管理,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科技局、市开发区、发改委、工信局、财政局、国土局、税务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处理基地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铜陵市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为隶属于市科技局管理的全额事业单位,承担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具体工作。同时,市政府建立了基地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把基地建设目标纳入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把基地建设成效纳入对各级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技术创新投入和项目建设进度作为对基地企业主要负责人考核的重要指标。同时,形成了完善培育孵化及面向产业集群的有效服务体系,为壮大电子基础材料与新型元件产业集群,培育电子材料领域项目源和企业源,市政府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了3.1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培育建设了2个民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了孵化企业动态管理机制。2009年联合市晶赛电子公司及市峰华电子共同出资成立了安徽火炬电子材料产品试验检测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建成了电子材料及元器件环境与可靠性性实验室、晶体标准计量实验室和晶体材料老化实验室,可为企业提供电子材料产品环境与可靠性实验(气候与力学)、石英晶体材料器件常规电性能测试、SMD及49/u/s系列晶体产品的温度频差测试等20多项产品试验与检测服务。公司成立以来,已累计为基地内企业及铜陵周边地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试验与检测服务超过3000项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00人次,开展技术咨询500次。

  (2)集群效应凸显,产业呈现集聚发展。

  基地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拥有六大产业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集聚发展。一是铜基电子材料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特种电磁线、高精度铜板带、引线框架、电子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铜合金粉、阳极磷铜球、内螺纹铜管、光亮低氧铜杆、铜合金棒等。二是电工薄膜及电容器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聚丙烯光膜、粗化膜、金属化膜、交流电容器、直流电容器、电力电子电容器、机车电容器等。三是晶体及新型元件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人工晶体、石英晶片、石英晶体谐振器、石英晶体频率片、压控晶体振荡器、电子变压器、脉冲电容器、滤波器等。四是光电子材料及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蓝宝石晶片及衬底片、高导热铝基板、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大功LED封装、太阳能LED自动照明系统、LED日光灯、大功率LED路灯、LED景观灯等。五是电子整机及配套软件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雷达高频元件、测速雷达、环境在线检测仪、电子皮带秤、智能交通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气象仪器、电子警务系统、皮带秤计控系统等。六是半导体电子封装设备及模具产业链,主要产品包括:集成电路塑封压机、自动冲切成型机、全自动集成电路封装系统、集成电路塑封模具、引线框架硬质合金级进模具、LED注塑机、LED点胶机等。

  (3)依托技术研发,产品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市政府围绕基地内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领域,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了铜基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重大科技专项,解决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同时,积极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以项目实施带动了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形成了较强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近10年以来,基地企业共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火炬计划35项、国家创新基金48项,承担了其他省级以上各类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120多项,主持和参与编制的国家及行业标准30多项,多项产品及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4)壮大龙头企业,主导产品优势显著。

  基地内铜峰电子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容器薄膜及交流电容器生产企业,铜陵精达铜材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磁线生产企业,三佳电子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塑料封装模具生产企业。此外,基地还拥有蓝盾光电子、精达集团、丰山三佳、晶赛电子、铜新电器等一批在电子材料领域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在基地现有主导产品中,聚丙烯薄膜年产12000吨,产能世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35%;金属化镀膜年产5000吨,国内市场占有率20%;直流薄膜电容器年产10亿只,国内市场占有率10%,交流电力电容器年产10亿微法,国内市场占有率15%;集成电路塑料封装模具年产400套,国内市场占有率20%;石英晶体谐振器年产10亿只,国内市场占有率15%;特种电磁线年产12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30%;测速雷达年产1200台,国内市场占有率40%,环境质量连续监测系统年产500台套,国内市场占有率30%。

  (5)培育创新平台,支撑行业创新发展。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机构建设,目前基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省级实验室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引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基地内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转移中心铜陵分中心,引进了合肥工业大学在基地内设立了合工大(铜陵)工程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科技厅合作建设了中科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建立了一批面向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基地内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按照《铜陵电子材料产业集群及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依托产业化基地三家服务机构,我市建立了面向电子材料产业集群的三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即:依托安徽省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电子材料产品研发服务平台;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立了电子材料产品试验与检测及科技成果转移平台;依托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创新资源共享及公共服务平台,铜陵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共用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

  虽然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铜陵电子基础材料产业基地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已经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一批骨干企业带动效应愈发显现。但是产业层次不高,缺少一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行业顶尖企业,缺乏一批在行业市场具有高端技术含量电子基础材料及元件产品,铜基新材料等细分产业链条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各链条间企业合作不够深入,企业之间产品配套程度不高。急需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好、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的龙头产品。

  (2)科技资源稀缺,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铜陵作为安徽最小的地级市,人口少、面积小,高校科研院所缺乏。为借力高校科研院所的优质科技资源,打破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瓶颈,我市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结合的特色之路,但科技资源匮乏的局面没有根本解决。依托铜陵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培育一些符合铜陵实际的专业科研机构、新型研发实体,进一步细化鼓励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措施,让优秀的科研人员为我所用,使得优质的科技资源迅速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和成果,科技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创新载体不多,创新能力不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先后获批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分别为安徽铜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缺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块含金量较高的金子招牌。产业基地内有2个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内部设立的具有行业服务能力的研发创新平台不多。下一步将在总结火炬产业基地及高新区多年来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找准产业发展的定位,谋划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档升级,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议科技部火炬中心产业基地办能够进一步加强指导,完善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基地集聚发展。

  四、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重点

  下一步,将继续坚持规划引领、高新定位、瞄准前沿、形成集聚的发展原则,结合铜陵市“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铜陵国家火炬计划电子产业基地的发展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加以推进,在政策扶持、人才引进、创新资源、科技经费、投融资、科技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支持产业基地内骨干企业继续做大做强,鼓励骨干大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敏锐度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形成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产业集聚发展。

  (1)进一步完善产业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为推进产业化基地建设,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铜陵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基本建立了涵盖财税、投融资、进出口、政府采购、土地、工商登记、企业上市、科技投入、奖励、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地发展政策体系。下一步,将围绕贯彻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1+8配套政策落实,制定出台符合铜陵实际的贯彻落实意见,修改《铜陵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2、进一步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

  加快铜陵循环经济和铜产业两个产学研合作联盟、中科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发展中心、合工大铜陵技术转移中心、铜陵市铜基新材料和光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平台建设,满足电子材料技术创新人才需求,支持基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建立个人发展与市场绩效密切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妥善解决投身于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人才的住房、职称、子女就业和知识要素参与分配等问题,在基地内形成了相对密集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下一步,在支持骨干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新型研发机构柔性人才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硕士、博士毕业生来铜创业就业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支持,提高基地内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3、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

  围绕“抓基地,建园区,创集群”的总体目标,大力开展基地项目招商和项目实施工作。利用铜陵在皖江城市带中的区位优势,全面升级与“长三角”合作,大量承接沿海地区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产业转移。对照铜陵“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编制铜陵市电子基础材料“十三五”发展规划,瞄准电子材料领域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形势,结合覆铜板、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电子元器件、LED光电子材料等产品前端原材料和终端产业,完善电子材料产业链条,引进更多的产业链企业落户铜陵,壮大基地主导产业规模。对于列入实施计划的重点项目,加快办理项目备案(核准)、环境影响评价、规划选址、建设用地等审批手续,多方式、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在规划期限内确保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扩大项目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促成一批电子材料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工业和信息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    邮编:100036 联系电话:010-68209024 传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