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和煤基科技攻关指南,科技创新城建设起步,煤基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山西作为资源型欠发达地区,日益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摆脱资源依赖的迫切需要,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今年7月16日的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山西省委王儒林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必须有平台、有载体、有基地”,要遵循非均衡发展的规律,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基础比较好的市县优先发展,做好“煤与非煤”两篇大文章。在大力发展煤炭相关行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材料工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全省科技创新大潮涌起的背景,必将为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各类基地、平台及所属企业的跨越发展提供良好机遇。截至目前,山西省共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8家,分别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煤机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永济电机特色产业基地、迎泽高端包装装备及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太原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大同医药特色产业基地、临猗运输配套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原平煤机配套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这些基地虽然认定时间不长(最早的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煤机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认定),但却已成为山西工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成为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重要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地和新技术、新成果的重要转化中心。
一、发展现状
1.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煤机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2年国家批准设立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保税区同经济区合署办公。2010年9月,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成为我国首个煤机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山西省首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目前,基地范围29.48平方公里,拥有入区企业920家,就业人口9万人,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98亿元,同比增长20.4%;规上工业总产值612.92亿元,同比增长18.75%;规上工业增加值233.59亿元,同比增长21.9%,占太原市总量的36%。
近年来,基地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出台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加强品牌培育,提升企业发展水平;不断推进产业集聚,举办中国(太原)煤机装备产业国际论坛,发挥核心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协调带动相关企业形成生产配套体系,吸引周边产业入驻;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搭建了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公共环保服务平台、公共安全检测平台和外贸产业发展平台。
目前,基地已初步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煤机产品品种最全、产业链较完整的煤矿成套设备研发制造及出口基地。在产业集聚上,基地规模以上煤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43%,其中,“十亿元”级企业2家:太重煤机、山西天地煤机;“亿元”级企业4家:向明机械、山西维达机械、太矿电气、东杰装备。在产业链延展上,涵盖了从露天开采矿用挖机,到井下开采掘进、开采、支护设备、巷道输送设备、井下通讯设备、辅助运输设备、电控设备、井下安全救护、洗选设备等,形成了较完整的煤机装备制造产业链,拥有“三机一架”(采煤机、掘进机、刮板输送机及转载机和液压支架)煤矿综采综掘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在研发实力上,集中了煤矿采掘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煤矿安全计量器具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煤矿掘进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三个国家级研究检测机构,山西煤机行业技术中心、太原向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山西维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五家省级技术中心。在核心产品上,基地企业主导研发了的我国第一套井下智能综采成套核心设备2660kW智能电牵引采煤机、单机功率最大的1200kW刮板输送机、T2-1型薄煤层综采液压支架、EM1-30型悬臂式煤巷掘进机、国内载重量最大的JC5B/12T防爆物料运输车、国际上载重量最大的新型WC80Y支架搬运车等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
2.永济电机特色产业基地
2012年认定的国家火炬永济电机特色产业基地依托上市企业中国北车集团新时速电机公司,位于山西省运城永济市西郊,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目前,基地内入驻企业已达39家,其中龙头企业永济新时速电机公司工业产值达61.68亿元,销售收入60.05亿元;永济市安达机电有限公司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永济优耐特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8050万元,销售收入7878万元;永济电机天作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总产值3155万元,销售收入2687万元。永济电机特色产业基地集群效应逐渐凸显。
基地具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开办有专门的技工学校、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投融资机构,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从技术到人才到资金的全方位支持。目前,基地企业承担了“5MW双馈风力发电机研制与产业化”等多项国家、铁道总公司、省及市级科研项目,并正在积极打造标准项目管理流程,2014年获铁道科技奖4项:其中1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在专利方面,基地企业2014年共申报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56 项,新获授权专利57项,其中发明13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比例在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已累计申报专利900项,累计授权专利631项,其中发明专利92项。
3.迎泽高端包装装备及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迎泽高端包装装备及材料基地位于太原市中心城区的迎泽区,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太原市迎泽区克服城区土地资源匮乏的制约因素,聚焦东部山区,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努力建设科技园区和新兴产业基地。
基地规划用地18.84公顷,已建设具有行业高端引领示范作用的食品包装技术产业及相关项目8个,总投资23.86亿元。2015年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103.6亿元,利税33.2亿元,创造发明专利100项,科技成果20项,培育科技人才50人,带动配套产业集群企业100家,解决劳动就业人员3000人,成为我区乃至全市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行业领域技术智力支撑的重要“加油站”。
4.太原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2012年底太原市钕铁硼材料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基地内企业在33所、汇镪、金山等核心企业的技术辐射带动下,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特色产品群,钕铁硼生产设备及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成为全国氢碎炉最大的生产基地。
截止2014年,基地入驻企业达到3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经认定的骨干企业12家,国内上市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3吨标准煤,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7%;基地日常管理机构23人,企业从业人员612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3002人(包括博士12人,硕士119人),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有540人。
目前,国家火炬太原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拥有国家及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产品检测检验平台6家,孵化器(创业中心)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技术转移机构7家,科技担保机构13家及行业组织2家。
截止到2014年,基地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8亿元,总收入为5.96亿元,上缴税额1.59亿元。基地主导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18%,特色产业比重达85%。
基地企业承担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4项,其它国家级计划4项,省级科技项目28项及市级科技项目10项。
2014年申请国内专利25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专利授权4件(发明专利授权3件);软件著作权登记5件。
5.大同经开区医药产业基地
大同经开区医药特色产业基地2012年底被认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产业发展平稳增长,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4年基地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6亿元,同比增长4.3%;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3.07亿元,同比增长17.6%。产业高端产品突出,国药威奇达克拉维酸钾产能全球第一、出口全国第一,7-ACA系列原料药产能、产量、出口量全国第一;威奇达中抗制药6-APA系列原料药产量全国第二、出口第一;普德药业“银杏达莫”销量全国第一,门冬氨酸钾镁和脑蛋白水解物销量居全国二、三位;医药产业基地在做大做强上持续发力,日渐“强壮”的医药航母扬帆起航。
在科技创新上,2014年全年申报科技项目 48项,4个项目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全区发明专利申请数量36件,占全市一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药威奇达、普德药业等企业与国内外有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快了科技创新步伐。威奇达与中国医药研究总院、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多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课题项目和山西省科技进步奖;普德药业公司拥有国家新药品种33项,新上马的冻干生产线属国内最先进的领先设备,企业综合实力位列全省同行前5名;仟源制药公司5个品种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跻身全国青霉素市场和半合成青霉素复方制剂市场前十位,在该领域民营企业中排名第一。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按照产业园区规划,开发区合理安排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15.77亿元,建成主次干道14条22公里,实现了道路、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排水、通讯、污水处理和园区绿化“八通一绿”,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激活提升了园区的承载功能,为医药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6.临猗运输配套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临猗运输配套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3年12月被认定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基地现有相关企业35家,基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4个,检测中心3个,共性技术推广中心1个,市级技术中心7个。2014年运输配套装备产业总产值42.6亿元,销售收入38亿元,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23%,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以上。基地内有骨干企业8家,基中高新技术企业4家。
基地企业瞄准全球运输产业的技术制造前沿,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重点发展运输成套产业,积极拓展防暴系列机车、农用车、挂车、变速箱壳体等成套设备,大力培育运输配套装备产品和运输装备关键部件,掌握了一批运输配套装备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提升运输安全装备和配套产品制造能力,推动一批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提升区域和创新产业基地在国内产业竞争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突破和优化,实现临猗县运输配套装备跨越发展。
7.原平煤机配套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原平煤机配套装备特色产业基地2013年12月被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截止2014年,基地共有入驻企业19家,从业人员84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0.6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实现利税总额8.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的52.2 %。
为加快基地发展,原平市政府成立了由温建军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高秀亭任副组长,科技、发改、财政、环保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煤机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出台优惠政策,为入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基地“三横三纵”6条主干道和7条支线全部竣工,防洪景观渠工程建成投用,主干道及支线绿化工程基本完成,公租房项目完成主体工程,22万伏变电站经国家电网批准列入建设规划。在投融资方面,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了助保金贷款业务,政府注入“助保贷”风险铺底资金700万元,申请贷款的企业按贷款合同金额5%一次性缴纳助保金,共同组成“助保金池”,建设银行则按铺底资金金额的十倍放大进行贷款,目前,已为企业放贷1亿多元。
8.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
太原信息安全特色产业基地是2014年新认定的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截止2014年底,基地已聚集信息安全企业108家,产值43亿,上交税额1.88亿。其中经认定的骨干企业7家,产值12.8亿,高新技术企业52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企业从业人员660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有6310人。
基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的支撑体系建设力度,建成了山西信息安全研究院、语义Web研发中心、耐特斯达实验室及数家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以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为中心,吸引信息安全产业领域的企业入驻,10公里半径内遍布各类信息安全产业链上下游的电子信息企业。进入产业基地的企业可借助这些优势,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低成本进入上下游产业链,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有效拓展市场提供强大保障。
二、发展中的问题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山西省8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认定时间较晚,最早的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煤机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为2010年认定,所以说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发展20周年,山西仅仅从5年前才有第一家,其他的基地2012年认定4家,2013年认定2家,2014年认定1家。在这些基地的建设及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基地内企业倾向于单独参与市场竞争,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难以做到资源共享,存在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基地内大型核心企业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众多中小企业盈利能力较弱,优惠措施及服务不够,对区外企业吸引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
2.基地企业产品及服务技术含量较低。各基地企业虽然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竞争在一定程度存在。
3.高水平人才缺乏。一些基地,尤其是位于县级以下城镇的基地企业,研发人员数占职工总数比例过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难度大,留不住。严重缺乏顶尖领军人才,人才问题已造成一些企业很难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严重制约了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
4.经济下行压力对部分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煤炭行业整体形式不景气,对我省与煤相关的几个基地有较大影响。
三、下一步工作
我省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煤炭市场的每一次下滑,都会对我省的经济产生全局性和十分严重的影响。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一方面坚持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走“革命兴煤”之路,推进煤炭产业“六型”转变,即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和安全保障型转变。一方面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在煤炭之外下功夫,大力培育发展新的支柱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医药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省委省政府对煤炭和非煤7大产业的布局,完全包含了我省8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这必将对各基地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从省的层面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山西科技资源总量本来就少,又分散在各领域、各部门管理,大型科学仪器重复购买,科技文献、科研数据等为课题组、甚至个人所拥有,不能共享,闲置、浪费严重。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型仪器少、采购贵、使用不方便,极大制约了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发展,增加了研发难度。我省将尽快把全省统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立起来,实现大型科学仪器等开放共享。一方面凡是由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资源必须无条件向社会开放,一方面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除保密的内容以外,由全社会共享,同时还要鼓励民营企业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不仅允许合理收取科技服务费用,对服务好的,还要采取发放创新券、后补助、运行费用补贴等方式奖补。
2.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今后我省将积极吸纳企业参与制定技术创新政策、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提升企业在科技事务上的“话语权”。把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的前提条件,倒逼企业向创新转型转变。要坚持选、评、育并重,建立企业家考核、选拔、任用和培育机制,把创新意识和能力强的干部作为国有企业领导选任的重要条件。要支持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到2020年国有企业都有研发活动,全省建立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5%。
3.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市场为支撑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二是支持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中发挥主体作用,建立企业科技投入引导机制。三是要突出银行资金的“稳定器”和资本市场的“催化剂”作用。围绕创新活动研究开发多种间接和直接融资模式,特别是发展和运用好天使基金、风投基金,跨过高技术研发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4.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一个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已成为制约各基地企业发展的关键短板。一是把引进高端人才团队作为首要任务。用好用足我们省现有“百人计划”、“三晋学者计划”、“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等人才引进政策,建立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基金,积极争取国家人才计划支持,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引进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并为引进人才提供所需要的研发条件、项目资金和生活保障。二是把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选才引才的主要依托。需要什么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由用人单位来提出急需的优秀人才和团队,政府部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把招商引资作为招才引智的重要渠道。采取“产业资本+人力资本”的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集团,特别要力争引进其核心研发团队或成立分支机构。四是把培养本地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把本地的人才培养起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特别是实用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尤其要加大对本地领军人才的优选和培养力度。
5. 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面对工业经济运行严峻复杂的形势,充分认识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意义,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及《山西省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稳定运行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举措和办法,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促进各基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