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炬产业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永济电机特色产业基地,是依托中国北车集团新时速电器公司,以原机电制造产业园区为基础,建设的国家火炬计划永济电机特色产业基地。基地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其中新时速公司占地2200亩),位于永济市区西郊,范围:东起上庄子村,西至太谷屯村;北起运蒲路南400米处(农发十八路),南至中条山前沿山路。基地规划4个特色产业区和1个公共技术平台及中介服务区。一区为新时速大型电机产业区,占地2200亩,其中新时速南区为风力电机产业区,新时速北区为机车电机和油田电机产业区;二区为电机配件产业区,位置在河东大道以东新时速以南,生产加工电机配套的转子定子端板、冲片、电机绝缘材料等电机配套产品;三区为中小型电机产业区,在河东大道以西北半边,主要生产加工民用机械电机、风扇电机等中小型电机;四区为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等动力用电机;在三区的北端规划200亩用于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及中介服务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中心及基地管委会。
二、基地内骨干企引领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永济电机特色产业基地以电机制造产业园区为载体,以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公司为龙头,依靠资源、区位、交通、市场、技术等优势,发展壮大电机制造产业,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市场拓展、规模扩张的电机制造产业发展环境,基地现有电机及电机配套企业39家,以铁路机车、油田钻井、风力发电机的电磁线、铜合金材料、铸件、机加工件、电子电器、风力发电装置等电机产品配套的产业,相互依存、互助发展,为产业的聚集和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基地内已入驻的企业达到39家,在骨干企业新时速电器电机公司的带动下,围绕电机产业,发展了一批重点企业,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有: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工业总产值616764万元,销售收入600525万元。
基地内骨干企业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69年,是中国北车唯一的电传动装置专业研制企业,也是我国最大的机车车辆牵引电传动装置设计制造基地。拥有各类设备3000余台,其中从美、日、德、英等9个国家引进的先进设备150多台套,形成了机座加工、线圈绕制、电机冲片、轴类加工等十大先进技术装备机群,达到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该公司已形成年产各类电机10000多台、变流装置1000台套的制造能力,年产值达到46亿元。出口电机、电控及其配件38种到2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近10亿元人民币,其中2014年出口额1602.9万美元。拥有授权专利428项,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了与北京交大的“产学研”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油田电机、风力电机销售分别占国内市场的90%和80%以上,2009年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永济市安达机电有限公司位于永济市中小企业机电加工创业园。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300万元。占地面积17810平方米,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各类机械动力设备80余台。公司现有员工65人,其中从事生产经营管理人员6人,工程技术人员8人,专业技术岗操作人员51人。公司是北车集团永济新时速、西安阿尔斯通公司的产品配套生产厂家,产品质量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属永济市重点扶持企业。公司于二〇一一年九月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具备年产大中型电机的定子、转子冲片、导电环、联线、集电环、磁极铁心等10000套的生产能力,可实现销售收入20000万元。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永济优耐特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分别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主导产品铁路电机、风力发电机用槽锲、绝缘子等绝缘配件及少胶云母带、无纬绑扎带、玻璃丝带等绝缘材料等,工业总产值8050万元,销售收入7878万元,利税收入504万元。永济电机天作电气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被山西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通过复审,由山西省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地税同时下发认定证书;主导产品各种机车电机试验台,风力齿轮箱试验台,机车配件矿用电铲车集电装置等,工业总产值3155万元,销售收入2687万元,利税收入393万元。还有一批在建企业正在入驻。永济电机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电机特色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并逐步形成。
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全天候为基地各企业进行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包括制定加工工艺、编制操作指导书以及具体的质量技术服务。
(2)拥有国家认监委认可的检测中心和实验中心,根据各企业的申请随时为基地各企业提供计量检测、产品检验和试验服务。
(3)拥有技工学校、职业中专和中小企业创业培训机构,每年可为基地各企业培训技工550人,并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随时调整培训课程设置。
(4)拥有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投融资机构,为企业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以及技术交流提供服务平台。
四、基地技术创新及整体发展情况
(1)基地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船舶电力推进技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永济电机公司技术中心获得山西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成就奖,获山西省总工会集体一等功。
(2)2013年,优耐特绝缘材料企业技术中心被运城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计划申请山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3)今年,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家,即优耐特绝缘材料公司,公司已提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
(4)2015年,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山西省级研究项目5MW双馈风力发电机研制与产业化。
(5)2014年,永济电机天作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山西省级研究项目无弧直流电磁接触器。
(6)打造标准项目管理流程。一是梳理研发项目整体业务流程,在全项目周期中引入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为实现均衡项目各阶段进度、工作效率最大化创造条件。二是规范项目管理,实现项目打样。以“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为样板,细化完善基地项目管理制度、流程、模板等,打造标准流程。三是完善项目评审制度。规范项目对外各阶段的技术评审会议流程,对各类汇报资料格式、要求等形成规范; 完善细化项目基地内部各阶段评审要求、审查要素、流程等制度。
(7)设计开发管理改进与提升。一是依据以“创新驱动、集聚发展、产业融合、特色引领”主题发展思路,根据电力电子产品研发特点,将研发技术细分为13个专业,梳理各专业研发工作流程,指导、规范研发人员开展工作。目前已完成16个专业流程的讨论、编制工作。二是重新定义项目经理、课题负责人、项目团队、项目参与人员定位及职责,使其更贴合实际,有效促进项目实施。三是对技术部门薪酬体系进行调整,最大限度的激励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推动项目高效开展,同时及时释放项目所占用资源。整体提升工作效率。
(8)加强科研成果管理应用,深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一是组织完成“NECT(北车心)机车电传动系统”等7项科技成果鉴定,其中北车心项目申报2014年铁道科技奖。完成2013年度铁道科技奖申报,获铁道科技奖4项:其中1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二是牵头组织“中国标准动车组牵引电传动系统”、“HXD3C/3D机车电传动系统”、“CRH5型动车组深度国产化”等北车重大科研项目的技术方案评审会。组织各产品开发部门,申报铁路总公司科研课题项目4项,北车科研课题项目7项,山西省科技创新项目17项。累计到帐上级部门和政府资金支持1950万元。其中铁路总公司4个项目110万元。北车3个项目200万元。山西省2个项目40万元。技术委托开发合同获西安永电金风科技有限公司资金支持1600万元。
(9)专利情况,专利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技术指标,2014年加强创新管理,从专利创造为主,逐渐向创造、保护、运用三个方面全面推进转变,首次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在北车统一安排下,开展中国标准化动车组项目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分析并形成侵权风险分析报告,为标准化动车组走出国门,做好知识产权方面的准备。二是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工作,盘活即将无效的专利权,获取6万元收益。
2014年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56 项,新获授权专利57项,其中发明13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比例在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已累计申报专利900项,累计授权专利631项,其中发明专利92项。
五、火炬产业基地在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企业研发人员数远远不足,高层次人才更加缺乏。
企业研发人员数占职工总数比例过低,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难度大,博士、硕士学位的专门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严重缺乏顶尖领军人才,人才问题已造成多数企业没有承接省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国家支持创新的各项财税政策,发挥政策的促进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规范企业科技创新行为,指导企业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企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统计制度,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加以约束。三是大力扶持企业技术机构的创建,提高技术机构的内在质量,使其能满足创新的需求。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促进更多的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原始创新能力仍需提升
1、在市场经济时代,产品开发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用户更加关注能够实现整车(机)运用性能、高可靠性和稳定经济效益等要素,同时用户也追求产品成本的降低、交货周期的缩短,以带来更大的利益。随着经营和市场方式和格局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内各厂家竞争也更加激烈,这些变化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2、全面提升产品综合技术水平,巩固基地在中国牵引电传动系统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完善机制和制度,实现由产品开发型向技术研究型的转变。一是依托既有的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制造及城轨车辆制造等平台,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形成具备研发设计、系统集成、现代制造、维护检修、关键系统及部件配套等能力,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二是加大基础研究、新结构研究、前瞻性技术研究,实施产品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和工作标准化。三是增强企业的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努力成为系统成套服务供应商。通过发展多项技术集成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把成套项目的开发及为用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作为企业的战略方向。
六、火炬产业基地下阶段的工作思路与重点。
1、建立协调有力的发展机制。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组制定扶持政策、园区建设、发展规划、招商引资等工作和管委会负责基地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作用。两级机构的进一步加强,有效确保了电机产业基地快速发展。
2、基地领导组围绕新时速电机电器公司该公司的发展规划,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快捷和贴心服务。同时,积极加强同北车集团的联系与合作,推进永济新时速快速发展,壮大基地规模。
3、强力招商,提高产业发展的集聚力。瞄准国内各中小电机生产企业,加强联系,重点招商,促进对接,吸引来我市投资中小电机项目。
4、推进产业配套环境建设,打造产业生产要素集聚效应。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新时速公司现有的技术中心、检测中心、电机技校等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创建公共创新、信息交流、技术培训、现代物流、融资等体系建设,培育建立完善产业配套环境。
5、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电机制造产业快速发展。市财政每年列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同时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支持企业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提升我市电机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6、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积极协调银行与企业间的沟通,在基地企业贷款、担保、贴息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切实解决电机制造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企业规模不断扩张。
2015年7月30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9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 邮编:100036 联系电话:010-68209024 传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