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引导太原市钕铁硼产业可快速健康发展,改变太原市钕铁硼产业面临企业小而分散,投资力度小产品开发缓慢的局面,推动太原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太原市钕铁硼产业发展定位建立钕铁硼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区。2012年底国家火炬计划太原市钕铁硼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申报成功,历时2年有余,基地内企业在33所、汇镪、金山的技术辐射带动下,现今,太原市作为山西省钕铁硼材料生产最大的产业集聚地,已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特色产品群,现有专业钕铁硼生产企业近三十家,其中骨干企业十余家,专用设备生产企业六家。钕铁硼生产设备及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成为全国氢碎炉最大的生产基地。
一、太原市钕铁硼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情况
为打造中国“磁谷”,太原市钕铁硼特色产业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动力、服务机构为纽带,将建设完成以基地内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的“一园两区”(以产业基地园区为统领,小店区、清徐县为核心区域)。重点延伸磁材产业链,做强钕铁硼永磁材料及元器件,做精磁材专用设备。力争到2015年,在基地内培育上市企业1家、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企业5家,实现销售收入82亿元,出口创汇5.6亿美元;培育发展国家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各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目前,基地内正在进行和即将进行的重点项目达20项,总投资20余亿元。太原市就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开始申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力争跻身“国字号”队伍,努力打造中国“磁谷”。
太原不仅仅是重要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制造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制造装备制造基地。以盛开源、金开源和仙良永磁为代表的磁材专用设备生产企业目前制造的产品包括烧结钕铁硼专用磁场压机、各种类型的钕铁硼专用等静压机、HDDR各项异性粘结钕铁硼氢化炉、旋转式氢碎炉、真空旋转平盘速凝炉、钢丝缠绕等静压机系列等,在国内钕铁硼行业享有盛誉,部分设备还出口日本、俄罗斯、美国、越南、韩国、朝鲜、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太原市在钕铁硼技术方面,基于政府的大力扶持,由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自主探索、开发出多项当时堪称先进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装备方面,曾涌现出几家制造较先进几乎全套生产和加工装备的大型企业,拥有上百项的专利技术。
不完全统计:山西汇镪强磁发明专利1项、太原盛开元(设备)发明专利6项(均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太原刚玉成果鉴定5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目前,企业可生产N48、45M、42SH、38UH、35EH、35AH等高性能产品,部分企业产品性能名列国内前列。
基地内凝聚了一批钕铁硼技术研发的科技工作者、造就了一批解决技术难题的技术人才、培训出了一批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管理专家。太原地区从事磁性材料研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达20余人。这些高技术人才在推动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支技术水平较高、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队伍的形成,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建立了一批专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太原市拥有相关钕铁硼行业中心5家,其中省级2家,拥有钕铁硼磁材表面保护技术中心、磁材设备制造中心、制粉服务中心、钕铁硼工程技术中心、钕铁硼检测中心等机构,为技术持续创新建立了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钕铁硼企业在行业整体滑坡的情况下,注重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二、取得的成效
太原市钕铁硼企业22家,专用设备生产企业6家,为山西省钕铁硼材料生产最大的产业集聚地。
2012年12月20日,太原市市科技局和太原民营区管委会联合出台《关于支持建设太原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的意见》,在民营区工业新区努力打造“中国磁谷”。“中国磁谷”的建立,为太原市钕铁硼产业的地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培育出了太原盛开源、太原仙良永磁和恒山磁械等磁材专用设备生产企业,可以生产六大系列和牌号、30多个品种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及元器件产品,行业发展居全国先进水平。太原市是山西省钕铁硼产业的聚集地,引领着山西省钕铁硼产业的发展。
截止到2014年,国家火炬太原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情况如下:
企业状况
入驻企业达到3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经认定的骨干企业12家,国内上市企业2家,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3吨标准煤,工业污水处理率达97%。
2.人员情况
基地日常管理机构23人,企业从业人员6123人,其中大专及以上3002人(包括博士12人,硕士119人),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有540人。
3.服务机构情况
目前,国家火炬太原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中的服务机构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产品检测检验平台6家,孵化器或创业中心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技术转移机构7家,科技担保机构13家及行业组织2家。
4.经济情况
截止到2014年,基地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到684803千元,其中骨干企业产值达677278千元;总收入为591611千元,其中产品销售收入492442千元、技术性收入82589千元、商品收入16580千元;上缴税额159723千元;净利润30010千元;出口创汇3380千美元。基地主导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18%,特色产业比重达85%。
5.资金投入情况
资金总投入37273千元,企业研究开发总投入9555千元。
6.科技项目情况
截止到2014年,基地企业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4项,其它国家级计划4项,省级科技项目28项及市级科技项目10项。
7.专利情况
2014年申请国内专利25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专利授权4件(发明专利授权3件);软件著作权登记5件。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高性能钕铁硼产品的开发存在技术方面的瓶颈和难题。如N52、50M、50H、45SH、42UH及38EH以上型号的高端产品。
2、制造工艺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产品性能的稳定性、一致性不够。
3、技术及产品的市场定位有待扩展。如太原市钕铁硼产品主要的应用领域局限于中低端应用领域:电声、磁选机、玩具等领域。未来应主要关注如下领域:汽车领域、风力发电、节能家电及电梯、电子信息产业、核磁共振、磁悬浮列车、石油节能抽油机、采矿专用设备等领域。
4、专业设备与国内外的先进制备工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速凝甩带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甩带速度和甩带厚度有待优化;全自动磁场成型设备及其压实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尽可能实现一次成型成功,避免目前的半自动磁场成型+等静压,降低工人强度和成本;高新技术在提高永磁体的综合性能方面应用不够。
针对目前太原市钕铁硼行业存在的问题与瓶颈,在相关的政策环境下,以山西金山磁材有限公司在太原不锈钢园区建设基地为契机,加之山西磁材联盟和相关企业也支持山西金山磁材有限公司牵头成立深加工中心和钕铁硼材料表面保护中心,使太原市钕铁硼生产与加工由初级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产品销售渠道由中间环节向终端用户转变。因此,建议政府机构能够协调相关的职能部门,使得深加工中心和钕铁硼材料表面保护中心早日成立,并启动制约太原市钕铁硼行业技术发展瓶颈的攻关项目,使得太原市钕铁硼特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火炬产业基地下阶段的工作思路与重点
钕铁硼作为节能环保的朝阳产业,广泛用于信息技术、汽车、核磁共振、风力发电和电机等领域,是发展高新技术重要的中间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向“十三五”规划过渡的重要时刻,加快钕铁硼产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具有国际战略性的重大意义。为了积极引导钕铁硼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山西省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太原钕铁硼特色产业基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动力、服务机构为纽带,将建设完成以基地内骨干企业辐射带动、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的“一园两区”(以产业基地园区为统领,小店区、清徐县为核心区域)。重点延伸磁材产业链,做强钕铁硼永磁材料及元器件,做精磁材专用设备。
国家火炬太原钕铁硼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与重点就是将钕铁硼产业打造成山西省的主导产业,使钕铁硼产业及其下游应用产业对山西省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钕铁硼产业自身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利润保持较高增长率,发挥出产业的巨大潜力,使钕铁硼产业最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1.实现产品层次结构合理化,应用领域高端且多元化
目前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大部分产品牌号低,性能较差,产业层次结构不合理,这极大地限制了我省钕铁硼产业的发展。未来山西省需努力提高产品的牌号,提升产品的性能,并努力达到3:3:4的产品层次结构的发展目标。我们认为高、中、低档产品比例接近3:3:4是最为理想的产品层次结构,这样的产品层次结构将既能避免中、低端市场的供大于求造成的恶性竞争,也可以保证中、低端市场产品需求的充足供应,继续保持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在中低端市场的份额;又能使山西省有能力向高端应用领域的市场渗透,与其他产区甚至世界其它地区的企业争夺高端市场份额。而且,高端产品的研发及生产技术的提高,必将刺激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其他方面的进步,甚至带动山西省其他产业的进步。
基地钕铁硼产业产品大多应用于中低端应用领域:电声、磁选机、玩具等领域,以抵挡产品为主,利润小。所以山西省可以说是钕铁硼“产量大省”而不是“利润大省”,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却利润微薄,这也是山西省目前的一大困境。所以,产品应用领域高端化、多元化是山西省未来钕铁硼产业的目标之一。随着山西省钕铁硼产业的发展及未来钕铁硼产业市场的变化,未来山西省钕铁硼产业产品应用领域也必将发生变化。基于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及市场的未来发展导向,未来山西省钕铁硼产业应主要关注如汽车领域、风力发电、节能家电与电梯领域、电子信息产业及其他特殊领域。
2.产业结构合理化
加强分工协作:目前基地企业的制备流程基本都是配料、甩带、制粉、磁场压型、表面处理等,这不仅造成了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参差不齐的甩带、制粉水平,不能很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日本在钕铁硼产业中的分工合作机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不仅减少了资源、能源的浪费,而且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提高。面对这样的现状,未来需要在基地建成甩带中心和统一的制粉中心,逐渐在制粉中心进行氢破碎等工序,制粉中心直接向钕铁硼生产企业提供优质的、磨好的磁粉,所有参与分工合作的企业都将从中获益。
提升产业集中度:未来基地将对产能落后的企业的淘汰或整合,积极进行产业融合,以完成产业集中度上升的目标,打破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而分散,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能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大企业的局面,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产业集中度低引起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突出问题。
形成产业聚集区:目前基地仅形成了地理意义上的“产业聚集区”,只有高度集中并且高度分工协作的一些企业才能称之为产业聚集区。产业聚集区对于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提高产业链完整性,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基地将加大对钕铁硼生产企业中实力较强者的支持,继续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使基地产业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生产者”,将它们打造为山西省钕铁硼产业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出现不仅是钕铁硼产业生态完整性提高的一部分,更能够带动山西省初、中级层次生产者的发展,缩小各层次生产者的差距。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生态链中各阶层之间的联系,调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调控山西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比例。
总之,基地要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与宏观调控作用,使钕铁硼产业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这是提高产品质量、拓宽产品应用领域的关键。合理的产业结构、良好的产业生态、合适的创新管理模式是基地钕铁硼产业创新发展的“催化剂”。通过基地钕铁硼产业上、中、下游各企业的分工协作、互惠互利,使基地钕铁硼产业成为一个企业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整体,使产业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的产业机构,培养出基地自主创新的源头企业,探索适合基地的创新管理模式,使产业创新发展的“催化剂”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