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国际经验
典型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经验
  
  ●印度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经验
  ●爱尔兰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标志性趋势。目前在全球经济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就是企业和产业高度国际化发展的集中代表。但同样是跨国公司,其经营的国际化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同样的产业,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规模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如何促进火炬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的国际化,选择怎样的国际化道路,是现阶段基地软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产业国际化的概念入手,就目前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国际化的现状、问题、政策及其实施以及典型基地选择国际化道路的案例进行剖析,以期对目前我国基地国际化的道路选择提供参考。
  一、软件产业国际化
  (一)产业的国际化内涵及其度量
  产业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产业构成的各要素(生产体系、市场结构等)突破一国界限。由于产业可以看作是企业的集合,故产业国际化实质上是企业国际化经营高度发展的结果。
  产业国际化的特征包括三方面:一是产业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二是产品生产的国际化,即产品价值增值的各环节和价值构成的国际化;三是产业竞争态势和市场结构的国际化等。
  不同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且不同国家的同一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也会因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表现不一。同时,国际化还可以从区域及国家的角度加以考察,如火炬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则既包含产业国际化,也含有特定区域(基地)国际化的内涵。
  一般来说,国际化程度的度量可以从企业和产业层面进行。常用的指标有以下几个:
  (1)跨国经营指数(IndexofTransnationality,简称IT)。根据企业的国外资产比重、海外市场销售比重和国外员工比重三个重要指标计算出的算术平均值,同时采用三个指标的目的在于提高度量的准确性。
  IT=(海外资产/总资产+海外销售额/总销售额+海外员工/员工总数)/3
  (2)外向程度比例(OutwardSignificanceRatio,简称OSR)。
  OSR=产业或厂商的海外产量(或资产、销售额、员工数)/产业或厂商在其母国的产量(或资产、销售额、员工数)
  (3)研究开发费用的国际化指数(ResearchandDevelopmentRatio,简称R&DR)。
  R&R=产业或企业的海外研发费用/产业或企业的国内或国内外研发费用总额
  (4)海外销售比重(ForeignSalesRatio,简称FSR)。
  FSR=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出口额/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国内外销售总额
  比较而言,第一项指标往往用于对企业整体国际化程度的衡量;第二项指标既可用于衡量单个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可用于某一产业,适用范围较广;第三项指标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比较中使用更为普遍;第四项指标实际上是第一项指标的简化形式。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将采用“外向程度比例”来分析目前火炬软件产业基地的国际化程度。
  (二)国际化的演进过程
  从经营方式的复杂程度、市场范围的大小等指标来看,产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外部因素互动的过程。
  依据国际化的演进路径,一般企业(包含产业)国际化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国内营运阶段:任何企业,在成立之初大多是本国内成立,即使是产品与服务与国外有关,其营运业务及活动必定是在国内:虽然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派遣人员前往国外,但是多限于出差,考察,参访,会议等,在国外并没有分支机构,产品或服务多局限在国内市场。
  第二,产品外销阶段:此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已开始向国外销售,把市场推展到其它国家,但是生产设备与公司的经营,仍然在国内。
  第三,销售据点阶段:由于对国外销售或服务业务量的增加,显然需要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以便掌握当地市场。当然,成立分公司或者是与当地成立合资公司,便可以把某些营运活动转移到国外,以增加营运效能。
  第四,多国企业阶段:把生产设备或服务据点,设置在多个国家及地区去营运:通常有些决策是分权下放的。但是,人力资源决策,财务决策,核心技术等却仍然在总公司。这时,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已经成立了比较完整的公司型态。
  第五,转型全球阶段:这时,几乎世界上大多国家都已经成立了相当完整的公司,而且公司的组织已经转型。所谓完整的公司,是包括了健全的人力资源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而且每一公司具有高度的自主权,总公司的控制相当少。
  (三)软件产业的国际化
  火炬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国际化包含资源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和产业形态的国际化两方面内容。其中资源配置国际化是产业国际化的实质内涵,它包含人才、技术、管理的国际化;而产业形态的国际化是从产业组织、市场等方面来看待软件产业国际化,它是软件产业国际化的外在特征,包括产业组织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产业活动国际化以及产品的国际化等内容。
  以上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以及产业形态的国际化内涵具体包括如下:
  (1)人才国际化: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企业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团队,要通过与国际著名公司间的交流、培训和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员工强烈的国际市场观念和优秀的国际沟通与合作能力。
  (2)技术国际化:企业要跟踪世界软件业的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与国际大公司建立深入的技术国际合作,逐步建立高质量的国际标准,在技术上积极与国际接轨。
  (3)管理国际化:企业要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管理规则。管理规则的建立需要有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国际通用的管理方法,需要引进国际标准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来规范管理。
  (4)产业组织国际化:产业组织是产业国际化的主体,推进基地软件企业国际化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如何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即全方位提升软件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国际化的问题;其次,如何建立服务于企业国际化的海外市场服务组织和海外企业孵化组织,即建立高效的海外产业服务体系的问题;最后,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即加快引进海外企业、人才、技术和资本等问题。
  (5)市场国际化:市场国际化隐含了双重含义,即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和全球市场的一体化。随着全球经济体系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是从软件产品、技术还是服务来考察,国内市场是大区域或全球市场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全球市场的一体化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环节,它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舞台,世界顶级的软件企业需要世界一流的供应商和一流的客户为后盾,全球渠道网络化是跨国公司经营的目标。
  (6)产业活动国际化:在确立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基地软件企业就要通过营建跨国的经营管理网络来实现,产业活动的国际化应运而生。这些产业活动可能涉及企业管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技术支持和服务等一切企业经营行为,许多活动现在都可以基于网络进行。实现产业活动的国际化,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建立独立海外公司或建立合资公司,也可以通过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
  (7)产品国际化:技术、标准、语言和文化等因素对软件产品的国际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专业开发人员外,无论系统软件、支撑工具软件还是应用软件,本地化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行业应用领域和大众软件产品市场,当用户为非计算机专业用户时,产品本土化更是重要。如果企业选择软件产品出口方式,就意味着不仅要把握技术通用性,还要熟悉出口国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等非技术因素对产品营销、技术服务所带来的影响。
  二、典型国家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经验
  软件产业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不仅为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国家的经济带来了进一步增长的机会,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和在区域中相对不发达的国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印度和爱尔兰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节拟从产业国际化的角度剖析其软件产业的成功之道。之所以选取这两个国家,是因为它们在国际软件产业链的位置与我国比较接近(与美国等相比较而言),它们在推进本国软件产业成长中的许多做法我国相对容易借鉴、引入。
  (一)印度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经验
  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以定制软件开发和服务出口为主。在2004—2006年间,印度软件出口额分别达到了177亿美元、236亿美元、313亿美元。并在产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批软件科技园区和软件基地。其中位于班加罗尔的科技园区被称为印度的“软件之都”、全球十大硅谷之一和全球第五大信息中心。目前,印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出口国之一。
  纵观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史,其软件产业的成功应归功于其所选择的国际化道路。国际化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自身优势出发,选准适合本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外向型模式。根据国内电信设施落后、资金匮乏、软件市场小,但软件人才相对丰富、成本低廉、海外学子多、母语为英语的现状,印度政府选择以海外市场作为主攻方向。起步阶段选择进入门槛低而市场潜力大的劳务输出、软件定制加工等信息服务业作为切入点,成功进入美国市场。另外,印度还抓住了解决全球计算机2000年问题,以及欧元转换等商机,逐步形成了以软件承包和服务出口为主的外向型软件发展模式,使印度软件产业迅速崛起。
  2、政府为软件出口创造有利条件。针对国内电信、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印度政府组建软件园,改善软件企业发展和参与国际交流的社会环境。为加强政府对软件产业的领导,将行业主管部门从国家局升格为内阁部。制定“软件2000行动计划”,明确目标,统一协调和逐项实施。
  3、在国际化的合作过程中,注意双向发展,把借助国外公司“走出去”的合作与国外公司“引进来”的合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印度是全球最早采取On-Site(现场)和Out-shore(离岸)两种软件开发模式并取得成功的国家。印度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国际定单份额,一方面鼓励本国软件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发人员派送到用户现场提供开发和服务,增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在印度建立具有世界水平的软件开发配套环境,让跨国公司在印度建立开发中心,并与本国软件企业优势互补,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4、严格的质量管理,印度软件企业和政府都十分重视软件产品的质量和软件企业的管理,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印度大的软件公司,其软件项目按合同完成率高达96%以上,对时间、质量、成本的控制能力非常强。全球目前通过CMM5认证的57家软件企业中,印度占了42家。印度软件企业的整体水平和信誉在全球的评价高,这是印度软件能大量出口的坚实基础。
  5、以软件人才的培养支持可持续发展能力。印度政府从三个途径对印度软件人才进行开发和培养:一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二是民办或私营的各类商业性软件人才培训机构;三是为海外留学或工作人员回国开办软件企业或者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
  印度软件产业也存在着不足:一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很不发达,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印度国内计算机的社会拥有量仅为我国几分之一,严重制约了软件产业在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应用落后,信息化建设滞后,国内软件市场较小,导致印度软件产业过分依靠欧美市场,受制于人,而过分倚重出口和国际市场,又导致国内市场萎缩。三是印度软件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外包加工和服务,软件产业还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及其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二)爱尔兰软件产业国际化的经验
  爱尔兰软件产业的成功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在于其突出的国际化战略,其精髓是把国外公司“引进来”合作。为此,政府部门及其代理机构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创造了许多独特的环境。
  1、放松准入限制,吸引外国资本进入爱尔兰市场。爱尔兰政府施行经济开放政策,实现完全竞争和国际自由贸易。这些政策为跨国软件公司进入爱尔兰创造了先决条件。同时,政府还创建了两个机构。一个是协助爱尔兰公司发展和进行贸易的爱尔兰贸易委员会(ITB),另一个是负责吸引外国投资的爱尔兰工业发展机构(IDA)。与跨国公司联系最紧密的国家机构是IDA,它在1994年被改造为现在的IDAIreland。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始负责吸引外资,后期成为制定和执行产业政策的核心机构。
  2、实施优惠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爱尔兰政府采取了广泛的财政激励手段以吸引外国投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1981年开始对国际性贸易服务及所有制造业务采取的10%的公司税税率(非制造业的公司税率是36%),这种优惠至少持续到2010年。这一税率在欧洲是最低的,只有美国的1/3,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制造公司,美国对欧盟投资中的1/3也流入爱尔兰。在市场进入方面,爱尔兰政府没有对进口外国计算机软件采取任何限制。由于建立了统一大市场,这些产品只是在进入欧盟的时候支付关税,而后在欧盟成员国间可以自由流动。爱尔兰海关只对从其处进入欧盟的产品征收关税。
  3、良好的运营环境。爱尔兰发展软件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卓越的供给基础设施、有利的成本环境以及完备的电信网络。爱尔兰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和一支训练有素的高技能软件队伍是它特别能吸引外资的地方。相对美国和西欧其它地区,爱尔兰的工资水平是比较低的,而且它所拥有的技术水平可以胜任更高层次的软件开发工作。爱尔兰的国内公司通过竞标参与新型软件产品的开发或与海外的软件开发商组成合资企业。这些软件开发中心作为国外IT公司的子公司存在。大多数大型的跨国IT公司都在爱尔兰创建了自己的软件开发中心。它们设立这些中心不是为了大规模节约劳动力成本,而是看好爱尔兰软件工程师们独特的专业技能。
  4、政府直接投入。如果说早期爱尔兰软件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外国直接投资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的进入以及相应的次级供给系统的建立,那么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已经开始对本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投入。政府把激励软件出口作为解决爱尔兰本土市场规模较小的对策。政府通过强调产品的出口导向,使本国软件业的发展途径更具持续性和沿着价值链上升。
  政府机构的工作重点也不再局限于“选择胜者”,而是加入了“制造胜者”的战略。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大对软件公司的资助额度;二是政策扶持重点也从扶持有潜力的产品计划可行性研究转向已经得到扶持金的成型企业。国家成为爱尔兰本国软件产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分享到: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