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验
德国巴伐利亚州产业集群政策分析及对我借鉴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巴伐利亚州通过扶持重点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跃成为德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首府慕尼黑与巴黎、伦敦并称为欧洲三大高科技产业基地。2006年中起,巴州开始实施产业集群政策,以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继续保持现有竞争优势。本文整理报回了该政策的实施背景、特点及效果,并就我如何发展产业集群提出了初步建议。
  一、实施背景及目标
  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展中国家以成本优势、市场潜力等对巴州形成巨大竞争,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对其高科技优势带来挑战。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巴州政府2004年起酝酿出台产业集群政策,多次与行业协会、重点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座谈,全面盘点产业现状、研发资源、竞争优势及不足等。通过调研巴州政府认识到,该州研发实力强,汽车、电子、生物工程等行业已形成集群雏形,产学研合作愿望强烈,但缺乏相应机制促进其合作,实施产业集群政策有助于促进集群深化、增强核心竞争力。
  2006年2月,巴州政府决定在“巴伐利亚创新联盟”框架下实施产业集群政策,并于当年中出资5000万欧元扶持以下19个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发展:(一)高科技产业集群,包括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卫星导航、信息与通讯技术、环保和医疗技术;(二)生产型产业集群,包括汽车业、化工、电子元件与传感技术、食品业、木制品生产与森林开发、金融服务业、媒体行业、能源技术、铁路技术、物流;(三)综合技术集群,包括纳米技术、微电子与自动化以及新材料。考虑到集群政策在较长时间段内才能产生效果,初步确定第一期为5年,之后进行系统评估并动态调整。该政策有三大目标: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活力;建立专业供应商网络,便于企业就近获得资源,降低采购成本,获得高素质员工,加快同一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通过资源网络化,增强企业对巴州的认同感,增强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
  二、主要特点
  (一)从客观条件、地区均衡发展等方面统筹规划,确定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布局。巴州汽车业、电子、化工等行业形成了几家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多核式产业集群,环保业等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网状集群,上述集群集中在慕尼黑、纽伦堡等大城市。巴州政府既考虑到地区发展的不均衡,防止相对落后及农村地区被边缘化,同时充分考虑行业发展情况和现有优势,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资源、人力、市场等优势,发挥其辐射能力。巴州产业集群集中在5大城市,其中慕尼黑及周边地区9个、纽伦堡地区6个、奥格斯堡2个、雷根斯堡和维尔茨堡各1个。
  (二)完善管理机构设置,实行企业化运作。每个产业集群均由专门成立的集群办公室负责,其注册形式为非盈利性协会。集群办公室按照企业模式进行管理,全体大会为最高全力机构,任命代言人(Clustersprecher)、总经理等人员。代言人为荣誉职务,由经济界或科学界知名人士担任,负责制订产业集群的宏观发展战略,利用其个人影响和交际网络为集群服务。总经理为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有2至5名工作人员,主要职责为:推动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对话平台,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协调防止出现内部竞争;倡导并推动合作项目,协助获得欧盟、德联邦政府和巴州政府的资助;与巴州投资促进局合作,促进开展国际业务。
  (三)政府间接参与、实施有效监督。巴州政府间接参与集群的创建与发展,履行中间人、促进者和组织者的职能,不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为其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与激励,促进有关行业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良性发展。集群办公室对巴州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涉及几个部门的,对各部联席会议负责。每一至两个月集群总经理到主管部委通报情况,每半年代言人与各部部长进行会晤。同时,政府资金严格限定于管理机构的人员支出,集群办公室制订年度报告,对资金使用科目、业务开展等情况进行说明。
  (四)通过会费分级管理等做法,鼓励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集群采取降低会费、费用减免等措施,提高商协会、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以环保产业集群为例,工商会、手工业协会为常规会员,年费按其会员企业数量分为500欧元和1000欧元两档;企业会员按雇员人数缴纳会费,雇员不足10人的为150欧元,50人以下的为500欧元,不足500人的为1000欧元,超过500人的为2500欧元;科研机构为支持会员,全部免交会费。
  三、服务模式与实际效果
  (一)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协会以及融资和咨询机构组成的网络。巴州产业集群实行开放式管理,在巴州注册的企业均可申请参加,目前会员总数已超过6万家。产业集群同时紧紧依托现有网络,将巴州投资促进局(InvestinBavaria)、各创业中心以及各地区、城市的高新区连成网络。原先的产业促进机构也被吸纳进来,以汽车集群为例,拥有宝马、奔驰、大众等12家整车生产企业和1800多家配件企业的巴州汽车配件工业创新与合作倡议(BAIKA)负责其管理,位于该州北部的汽车配件企业园区也是其会员机构。
  (二)举办各类信息交流活动,促进研发、融资等合作。巴州产业集群政策实施1年半以来,累计举办论坛、研讨会、碰头会等活动700多场,参加人员超过4万人次,其中250多场在农村地区举办,参加人员超过2万人次。许多集群的做法颇有创意,受到企业的好评。如金融产业集群对会员企业的研究项目实行招标,鼓励大学或研究机构投标;新材料集群发起联合研究项目,在碰头会上为大学发布研究成果。由于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上述活动有利于启发创新思路,协助优化生产与物流工艺。各集群办公室免费提供投资促进政策和融资咨询,协助企业快捷地在当地找到供应商、客户和高素质员工。
  (三)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各集群都成立了网站,介绍行业动态和市场走势,还建立网上展示平台,免费刊登企业信息及合作愿望。集群网站与巴州投资促进局、国际关系公司等建立了链接,巴州经济部网站上也专门设立了产业集群政策板块,介绍其实施背景及发展情况。通过加强信息服务实现了资源优化组合和共享,加大了为企业服务的力度。
  (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集群办公室组织会员参加德国联邦政府和巴州政府补贴的海外专业展会,通过联合参展、展台拆分等方式降低费用。同时,率领会员企业参加海外专业会议,如在西班牙举办的2008年欧洲生物技术春季会议上,鼓励企业进行对口会谈、到外国企业实地参观,探讨合作机遇。在双方政府的努力推动下,巴州信息与通讯技术集群与巴黎大区信息化技术竞争集群(WettbewerbspolSystematicParisRegion)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发可编程微处理器。
  巴州实施产业集群政策虽然时间不长,但效果比较明显。首先,该政策给巴州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进一步加强了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仅信息技术等5个集群就促成了50多个合作项目。2007年巴州新增就业岗位11.5万个,失业率降到5%,集群政策功不可没。其次,巴州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举办的“2021年生物工程”大赛中,巴州生物技术集群的“白色”生物技术获得500万欧元大奖;2007年德联邦政府举办全国超级集群竞赛,巴州有关机构递交了8份申请,在各州中居第一位。再次,集群政策已成为巴州宣传生产与研发基地优势的重要依据,吸引了更多投资,促进了集群的良性发展,并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2007年,仅日本企业就在该州投资了10个项目。最后,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该政策引起了欧盟的重视,欧洲复兴信贷计划(EFRE)于2007年9月为其提供2000万欧元资金,慕尼黑大区以外的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均可通过集群代言人提出申请。
  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政策,巴州将在汽车业、信息通讯业、生物技术、金融业和媒体业进一步加强国际竞争力,航空航天、环保等已经在德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前景良好,食品业、木制品生产与森林开发等形成产业集群的可能性很大。而在纳米技术、微电子等综合技术领域,巴州如能充分发挥研发潜力,很可能占领竞争先机,为长期保持科技领先优势创造条件。
  四、对我借鉴意义
  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产业集群,塑造了多个颇具影响力的集群品牌。但我国产业集群集中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领域,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为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我国综合竞争能力,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产业规模发展。“十一五”规划已明确要求进一步推动产业群的发展。今后应加强统筹规划,引导各地区依托自身地理和产业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二)逐步探讨从产业支持政策向集群政策转变。加入WTO以后,很多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开发区似应定位向产业集群区转变。为此,应制定以促进产业集群为核心内容、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推动传统园区向集群经济的转变。
  (三)针对不同特点制定适当的集群发展战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差异大,处于发育期的企业应力争作大作强,为打造集群品牌做准备;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应着力扩大龙头企业的知名度,带动产业集群品牌化,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处于升级期的企业要加强技术创新,形成核心价值,进一步融入国际产业链,并不断推动基于知识和创意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形成。
  (四)加强政府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建议参照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做法,实施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参与、企业与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推进集群品牌经营管理的升级。政府可提供部分起步资金,并监督其使用范围。同时注意打破地方利益驱动,逐步改城市、地区招商为集群化招商推介,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
  (五)不断推动与海外产业集群的合作。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受到资源、环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制约,与国外产业集群结成同盟关系,可以弥补资金匮乏、人才不足、技术短缺等问题,同时还可以依托其技术、管理模式和知名度提升我国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