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经验
加州产业集群的创新思考

一个城市的创新程度多少都会与一些重要大学有关联。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在创新取得成功背后还需要大量的资本,这样才能使一些创新性的想法迅速进入商业化的流程当中。

创新是产生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创新可以让人们的生活更为高效、愉快和富有收获。让一个产业集群获得创新动力的源泉是什么?在这里,笔者想与读者分享一些美国加州的经验,并且从加州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当中,中国或许能学到些什么。

付诸行动

集群是需要达到一定规模的,它代表的是某一个地区的产业人或者公司或者资源的一个集群,这些资源集中到一起之后,就可以形成一个产业的集群。

在这一集群中,我们需要有技能的员工,需要有相关的一些机构和机制,需要高校来对这些人才进行培训,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来推动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相关的一些公司能够将这些想法转变为行动和现实。

从加州的经验中,可以了解到,如果要让一个集群取得成功。我们不能只躺在曾经的功劳薄上,而是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把新的想法转变为现实和行动,才能够确保这一产业集群能够不断取得成功。如果止步不前,某个地方的某个集群肯定会打败你。

观察加州的集群可以发现,食品加工产业是那里最大的产业,但并不是最主要的一个产业。我们首先关注的是电脑和电子产品的制造集群。

硅谷差不多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形的,那时的硅谷主要是芯片制造企业的集聚地,而如今制造业已经移出了硅谷。例如,因特尔公司现在可能到亚利桑那州或者其他州来进行芯片的生产。不过,对于未来以移动芯片生产作为发展重点之一的因特尔公司而言,尽管这块的生产能力已经不在硅谷而在以色列了,但很多这种创新性的想法仍然是在硅谷产生的。

那是因为硅谷有许多人才,包括像斯坦福大学、加州州立大学、伯克利大学,或者来自其他地方的毕业生,贡献了大量的创新想法。除了人才之外,在硅谷还有大量资本的聚集,而且这些资本背后的控制源非常愿意承担各种各样的风险。

产学融合

从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现代经济学中,大学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大学的存在对于加州保持其比较优势至关重要。由于加州本身有产业群的存在,使得加州大学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在加州本地就可以有很好的就业。同时大学当中的各界毕业生之间也保持强有力的联系,可以形成一个资源的集群。虽然生活成本和公共政策使得很多企业发现进入到加州会变得非常的困难,但是加州仍然保有它的比较优势,使得加州在经济上仍然保持强势。

而产业与大学之间的整合程度则成为关键因素之一,这一点从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在2004年时,米尔肯研究院就曾出版过一个报告,报告显示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最成功的中心是在圣地亚哥而不是硅谷。那是因为圣地亚哥可以将研究型的大学和相关机构成功地整合起来。

生物医药产业如果没有大学的参与,是很难形成产业集群的。实际上,洛杉矶地区也有很多和生物医药相关的一些大学,比如说南加州大学等。但有些大学可能一方面对于生物医药没有兴趣,另一方面有些大学可能缺乏相关的研究院。所以洛杉矶地区生物医药发展速度可能落后于圣地亚哥地区。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

不怕失败

在硅谷的发展经历中,其实失败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即使最成功的风投公司,他们的成功率也只有20%。而这些风投公司会将投资成功的一些项目当中产生的利润重新投入到新的创新当中。

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期间,洛杉矶在航空产业方面的发展非常快,现在其仍然是加州最大的一个航空出产基地。这其中也有集群的因素,多数对造飞机或者是对设计非常有兴趣的公司都是在洛杉矶附近。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但他们在失败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创新性的想法,这些想法不仅创造了新的飞机,同时也创造了新的火箭、发动机。

不过,在上世纪90年代时,洛杉矶失去了上述这些创新的领导地位,现在洛杉矶地区可能主要因为得益于卫星产品方面的投入,使其仍然在创新上保持一定的领先地位。

许多人常说,硅谷人容许失败。在硅谷失败了不丢脸,一家公司没干成,再去干另一家。在硅谷常听到这样一句话:It’soktofail,即“失败是可以的”。硅谷对失败的宽容气氛,使得人人都跃跃欲试,开创新企业。这也对不想尝试的人造成压力。

硅谷的创新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对创新者的尊重、对失败者的尊重。因为创新的成功与失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任何一次创新都是千百次失败后取得的成功。

(作者系美国米尔肯研究所加州中心执行主任、经济学家,本文由本报记者赵怡雯根据其在“上海-加州创新对话”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