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地方动态
成都高新区:创新+实干 奏响三次创业进行曲
  一次创业,“立区”探索高新产业发展之路;二次创业,“兴区”践行“五个转变”;三次创业,“强区”打造万亿园区。近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三次创业蓝图,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超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10000亿元,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推进三次创业是成都高新区积极适应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变化,贯彻国家、四川省、成都市发展新要求的主动选择,是成都高新区经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后,对自身未来发展描绘的宏伟蓝图。”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超表示,三次创业战略可归纳为“一三四五七”。
  “一”即一个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三”即三步走——第一步到2015年,产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亿元,率先在成都市实现产业倍增目标;第二步到2017年,产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比2013年翻一番,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占成都市比重超过15%,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占成都市比重超过25%,财政总收入超过500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200亿元;第三步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产业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成都市比重超过20%,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占成都市比重超过33%,实现财政总收入超过800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00亿元。
  “四”即四个遵循——以“科学发展、领先发展”为总取向,以“率先提质升位、率先转型升级”为总要求,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为总引擎,以“两化互动、产城融合”为总路径。
  “五”即五区定位——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文明和谐首善区。
  “七”即七大任务——全力做强做优产业,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注入加快发展新活力;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培育聚集辐射新功能;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格局;持续推进政务环境建设,塑造服务发展新优势;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干事创业新合力。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成都高新区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多年稳居前列。“内生式增长已经成为支撑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既提升了经济的内在素质,又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刘超表示,在推动三次创业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将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推动内生式增长,率先将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上来。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回顾成都高新区20多年的发展历程,‘创业’始终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内核。”刘超表示,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规划是在成都高新区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园区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进入决定性阶段提出的,力争到2020年实现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这一总体目标,届时成都高新区产业增加值将超过3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0000亿元。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成都高新区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仍保持2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30%。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地处西部的成都高新区得以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据了解,成立于1991年的成都高新区在“一次创业”的10年间,主要以聚集产业要素为中心,搭建了支持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创新平台;“二次创业”的10年间,成都高新区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打造了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区域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成都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230亿元,成为四川省首个2000亿工业园区。截至2012年年底,成都高新区内累计入驻企业4万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1000多家,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企业1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1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3000家。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都高新区将通过实施以创新为主线的三次创业,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升位、转型升级,力争用8-10年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届时,园区的综合实力、规模经济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化参与能力都将大大提升。”刘超表示。
  七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升级
  “推进三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产业是动力,也是支撑。”刘超表示,在推进三次创业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将继续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第一要务,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都高新区经济升级版。
  在推进三次创业的进程中,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坚持把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重点打造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七大产业集群。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跃上新台阶,产业影响力持续增强,形成了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三大产业集群,2012年产业增加值达341.08亿元。
  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形成了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两大产业集群,2012年实现产业增加值25.57亿元。拥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基地等3个国家级基地,初步形成涵盖药物发现、药物开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药物生产等全过程的新药研发体系和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药服务等特色产业领域。
  航空装备产业重点集中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领域,成都高新区聚集了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中航空天基地、成都艾特航空制造有限公司、铁姆肯(成都)航空及精密产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培育出海特高新等上市公司,形成了航空电子、航空维修及零部件制造等特色产业,2012年实现产业增加值55.56亿元。
  成都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集中在先进环保产业领域,2012年实现产业增加值6.77亿元。聚集了四川深蓝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中自尾气净化有限公司、四川天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规划建设了国际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可吸纳企业100余家,园区企业年总产值达到120亿元。
  在强调优化产业体系的同时,成都高新区在发展蓝图中还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成都高新天府新城商务楼宇,统筹金融城、新南天地等新兴商圈,加快发展以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两大特色产业”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引领全省、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专业化产业园区提供有力保障
  新川创新科技园、天府软件园、成都高新孵化园、天府生命科技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天河生物医药产业园、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一个个专业化的产业园区成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在成都高新天府新城东南角,规划面积10.34平方公里的新川创新科技园正在加紧建设。作为新加坡与四川省合作开发建设的高科技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将着力打造成为一个集产业、人文、生态为一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园区,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新媒体、服务外包、环保、精密机械、金融、培训8个产业作为主要发展领域,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000亿元,2020年全面建成。
  据了解,在成都高新区的规划中,新川创新科技园是一个集现代制造、现代服务、现代生活三位一体的项目,将成为成都市、四川省乃至我国西部的一个标志性亮点项目,其影响力将辐射全球。
  新加坡同样对新川创新科技园的开创性和示范效应寄予厚望。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林瑞生在今年7月访华时表示,新加坡多年来在中国多个地区开展合作并取得成功,下一步将更加注重如何为整体经济发展带来可持续性。“应该争取今天的‘四两’带动未来的‘千斤’,而新川创新科技园正是这样一个‘四两拨千斤’的亮点项目”。
  据悉,自2012年启动全球招商以来,新川创新科技园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目前已与新加坡丰隆集团、新加坡裘比国际私人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除此之外,今年内还将与其他8个项目商定合作事宜。
  与新川创新科技园相呼应的是位于成都市正南方向、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专业软件园区——成都天府软件园。跻身苹果应用商店全球收入排行榜前50名的两家中国企业成都尼毕鲁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数字天空科技有限公司均诞生于此。作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园区,天府软件园自2005年投入运营以来,已经吸引了包括IBM、SAP、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4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其中外资企业占比40%,34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68家行业100强企业在此落户,软件园工作人员超过4.5万人。天府软件园形成了软件服务外包、软件产品研发、通信技术、数字娱乐、移动互联网、共享服务中心等产业集群,成为国内外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在中国战略布局的首选地,以及国内外软件产业资源的聚集地。
  “在支撑保障方面,成都高新区将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专业园区为载体,以资源要素为支撑,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刘超表示,将继续推动政府投资的天府软件园、天府生命科技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等专业化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推进天河生物医药产业园、低碳环保产业孵化器等社会投资园区加快建设;把新川创新科技园作为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的标杆和典范。“同时我们要加强土地资源保障和生产要素保障,适度超前建设部分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要素保障”。
  四大创新工程推动内生式增长
  长期以来,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推进自主创新,构建了涵盖载体、平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较为完整的科技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通过持续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大量产业资源,促进企业聚集壮大,成都高新区如今已聚集数千家有核心竞争力、有核心产品的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成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研发生产出地奥心血康的地奥集团,就是在成都高新区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众多科技创新型企业之一。地奥集团作为成都高新区的“老企业”,与成都高新区共同成长,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今,地奥集团已成长为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知名高科技企业,是国内实力最强的药物研制、中试、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纯度甾体皂苷和高纯度胸腺肽生产企业,其研发生产的地奥心血康成为我国首个成功进入欧盟市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
  而作为成都高新区的“新企业”,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和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或在成都土生土长,或海外留学归国发展,他们勇于创新、敢与国际巨头对垒,最终成为产业升级带头人。今年6月,新力光源发布了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制的全球独创LED照明技术,其研发的新一代交流LED照明设备比一般直流LED设备节能15%,比一般节能灯节电50%,而能耗只有传统白炽灯的1/8-1/10。该技术将稀土长余辉发光技术和半导体照明技术结合,解决了飞利浦、欧司朗等国际照明巨头都无法解决的频闪问题。从海外归来创业的邹学明,聚集全球优秀人才资源,在成都成立了奥泰医疗系统责任有限公司,其生产的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MRI)系统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功能毫不逊色,但价格却低于同行30%-40%,打破了国际巨头的垄断。
  地奥集团、新力光源、奥泰医疗与其他扎根于成都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一起,见证了成都高新区不断完善的服务体系、不懈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通过持续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大量产业资源,促进企业聚集壮大,成都高新区如今已聚集了数千家有核心竞争力、有核心产品的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成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科技创新是破解增长瓶颈的关键力量。”刘超表示,在推动三次创业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将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根本动力,通过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人才强区工程等四大创新工程,率先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驱动上来。目前,成都高新区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涵盖了载体、平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为四大创新工程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方面,成都高新区支持企业自建和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共建,以及并购、收购国内外研发机构,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专业孵化培育体系,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等。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方面,成都高新区鼓励不同形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平台加快发展,同时支持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技术、市场、资本有机融合的科技服务产业链和大平台,以及建设高水平技术转移机构等。在科技金融创新工程方面,成都高新区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在人才强区工程方面,成都高新区实行人才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塑造“人才特区”品牌,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9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    邮编:100036 联系电话:010-68209024 传真:010-6820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