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
火炬学报第156期

  科技部火炬中心火炬学社主办                 

2017年第19期(总第156期)                          2017519



·火炬之光·

关于全国科技系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相关工作情况的报告

供稿人  孙启新

2015年,全国科技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在供给侧发力,以众创空间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激发科技人员和大众的创新创业活力,营造浓郁创新创业氛围,取得成效明显。为总结全国情况,突出工作亮点,发现存在的问题,我中心对全国37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部门的双创工作总结进行了收集和梳理。

一、总体情况

去年以来,各地科技部门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为工作指引,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大众创新创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突出体现在“五个新”:一是双创工作找到新抓手。“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型孵化机构在全国各地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底,全国共有众创空间2300余家,共服务创业企业和团队超过12万家,吸纳就业达51万人。二是双创主体培育实现新跨越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同比增长21.6%,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同比增长17.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9万家。三是双创服务载体建设取得新发展。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组成的近5000家创业孵化机构形成创新创业孵化服务链条,2015年全国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782家,同比增长45%四是双创服务实现新升级。吸引了2.7万家企业和团队报名参赛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覆盖33个省区市,2.1万名创业导师活跃在全国各地,十余个省份发放过亿元创新券、各省市建立的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以及超过5万场的各类活动为构建双创良好生态夯实了基础。五是双创政策实现新突破。成果转化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法规的修订极大促进了创新与创业的结合,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大学科技园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完善了双创的政策环境。

二、工作进展

(一)双创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各地在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客等群体创新创业热情的同时,重点加强了对“新四军”、“四路大军”等新兴创业群体的扶持力度。各地“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速发展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争相涌现。北京发布实施“京科九条”、“京校十条”,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在岗创业,去年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达6.6万家,同比增长25%;河南省开展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其中194家在“新三板”挂牌;江苏省2015年新登记企业达42万户,同比增长40%,其中大学生创业人数达2.58万人;广东省积极利用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特支计划等人才计划,2015年广东省引进创业人才超1万人,成立企业4000多家;贵州省重点围绕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共遴选了169家科技型种子企业、272家小巨人企业,61家大学生创业企业重点培养;西藏结合“大学生就业工程”,积极组织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及西藏民族大学三所高校先行启动“西藏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

(二)双创服务载体迅速发展。以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为代表的近5000家创业孵化机构已成为科技系统开展双创工作的主阵地,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全国纳入统计的众创空间中,由市场主体运营的比例达到87%,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资源调配在其中逐步形成有效互补。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超过2530家,在孵化企业10万家,吸纳就业165万人(应届大学毕业生17万人),孵化场地面积8600万平米,在孵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达15万项。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仅江苏一个省的孵化器数量已达567家,各地成立的孵化器协会或众创空间联盟,促进孵化行业的有序发展。北京、杭州、深圳、苏州、大连等地形成众创空间集聚区,创新创业资源高度聚集。北京的“创新工场”,上海的“苏河汇”、“莘泽孵化器”等知名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成功在新三板挂牌。

(三)双创服务活动逐步加强。各地双创活动开展频繁,双创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地区间互相学习氛围浓厚。北京中关村率先启动“创业中国”引领工程之后,成都“创业天府”、上海“创业浦江”、江苏“创业苏南”、河南“创新创业引领中原”、“创业青岛千帆启航”、“创业中国西安高新区行动计划”、“创业济宁”、“创业大连”等行动先后启动,创新创业火炬已成燎原之势。各地为提高创业孵化服务水平,开展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从业人员培训累计已超过120期,覆盖全国所有省份,参训人员接近2万人。创业导师服务成为各地培育双创人才的重要力量,全国孵化器内创业导师总数已达2.1万人,北京市成立创业导师志愿服务团,赴河北、贵州、黑龙江等地开展“创业导师行”活动,实现创业导师跨地区服务。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积极推广创新券使用,累计发放金额过亿元。广东省在省内建成了中德、中以等多个国际孵化合作平台,并在美国、以色列、匈牙利等国家建立孵化和交流平台,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上海打造“中国创业首站”,力争成为国外创业者进入中国创新创业的第一站,上海“创极无限”众创空间内70%以上都是外国创业者。

(四)双创政策形成联动。成果转化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大学科技园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加强了双创的政策环境。各地科技部门从本地实际出发,出台超过400项政策支持双创工作,例如,上海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天津市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四川省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大连高新区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贵阳高新区出台“创客十条”,制定专门的政策支持创客在高新区内的发展。

(五)双创服务手段不断创新。为提高双创的服务质量,各地都在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北京建设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网上会客厅”,融合了政策、技术、人才、金融、知识产权等208个社会主体的1264项服务;同时北京市推动并规划成立18个协同创新研究院,推动创新与创业的深度融合;青岛市开展“创客护照”登记,创客凭护照可以到高校院所的创客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加盟单位,以及社会上的服务机构得到各项优惠服务,目前已登记创客2200人;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提出,“包括工业用地建设孵化器可实现产权分割、新增孵化面积后补助”等高含金量的创新创业孵化政策;广东、福建等地专门针对港澳台创业团队和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并提供定制服务;重庆、厦门等地的猪八戒网、威客网等平台全面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众包业务,服务百万家中小微企业和千万创业者。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各地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存在几个共性的问题,其中包括:

(一)投融资体系亟待完善。现有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体系不能满足创业企业的需求。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力度和深度不足,众筹融资存在法律风险,创业投融资的政策体系、监管体系、退出体系都有待完善。

(二)创新创业人才供给不足。大部分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增速较快,但基数不足。缺乏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溢出和留学归国的高水平创业者,深科技、硬技术的创业项目较少,创业领军人才匮乏。

(三)创业服务能力有待加强。职业化的创业孵化服务人才短缺,创业导师服务需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和利益机制,创业服务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仍需加强,创业服务机构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提高。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省域间,同一省份内的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供给存在差距,加之创业文化底蕴和氛围的差异,导致各地双创工作推动效果差距明显。

(五)政策落地问题。地方反映国家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往往没有实施细则,到地方后落地难问题较为突出。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根据2015年各地双创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下一步工作中以问题为导向确定工作重点:

(一)重点解决双创服务中政府和市场有效互补问题。进一步提高“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的市场化程度,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创业孵化机构内形成创业需求与创业要素的高效匹配,政府帮助和促进创业孵化机构加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和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创业者、孵化机构、政府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重点加强创新与创业有机结合。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开放创新和衍生创业;制定实施细则,推动科技政策改革的红利惠及大众创新创业群体,特别是将成果转化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政策在修订后推广落实;重点支持深科技、硬技术创业项目的成长,提升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水平,缩短创新创业成果与国际尖端水平之间的差距。

(三)重点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完善创新创业的金融支撑体系、技术转化体系和人才供给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更深层次的创新创业服务,加强各类服务和活动的区域间交流与协同。在“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机构内形成资源聚集高地和创业文化高地,引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构建大众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责任编辑:刘小丹 谷潇磊

分享到: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