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
火炬学报第203期


  科技部火炬中心火炬学社主办                 

2018年第16期(总第203期)                          2018511




发展“硬科技” 打造“中国芯”

——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双创”活动的启示

供稿人 黄燕飞

20183月以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引起全球大范围关注。无论是围绕301调查加征的关税,还是所谓的“制裁”中兴,都可看出特朗普政府的野心不止在贸易领域,而是剑指中国制造2025计划,意在打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阻止中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确保美国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

特朗普政府的担心不无道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逐渐进入三跑并存,并跑、领跑日益增多的阶段。航天、深海、超算、核电等领域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量子纠缠、外尔费米子、胚胎干细胞等基础技术研究成果产生世界性影响。制造业方面,我国构建起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220 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无人机、机器人、高铁等产品备受关注,以华为、联想、格力、小米、大疆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异军突起,以高性价比、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参与竞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然而,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科技创新基础不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特朗普政府开打“第一枪”的芯片领域为例,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年进口额约合2601亿美元,但出口仅669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石油进口总金额,使得集成电路成为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据中国半导体协会和中泰证券数据,2016年我国集成电路消费市场规模达11986亿元,但当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4336亿元,自给率仅为36%由于国内厂商尚未掌握核心技术,所以高端芯片的生产仍以代工模式为主。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对华贸易战告诉我们,现代战争的真正战场不在海陆空,而是在核心高科技领域。作为全产业链国家,中国仍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未能突破。例如航空发动机、高精度光刻机、冲压机床等等,这些都无疑阻碍着“中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

差距大山,无志山压人,有志人搬山。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具有创新活力和耐力的公司通过日复一日的积累与投入,已经在部分领域获得突破。还是在芯片领域,五年前的中国没有任何可以进入世界市场的产品;而现在,汇顶科技的指纹识别芯片实现技术赶超,比特大陆垄断全球八成挖矿机芯片,海思的麒麟处理器、寒武纪的AI芯片大量应用于华为手机,我们已经有了可以进入世界舞台竞争的产品。

掌握核心技术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2014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的科技型双创企业。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内13.3万家创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已达8.7%,远高于全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收入同比增长9.1%。与此同时,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创新中心,内部孵化活动日益活跃,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创新源头作用凸显,逐步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随着双创的不断深入,高端人才逐渐成为创新创业主要群体之一,科技创业越来越收到资本的青睐,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等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完善。培育科技型创新创业,聚焦核心技术,开展自主创新的土壤正在形成。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发展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以推动“硬科技创业”作为下一步双创工作核心,重点推进以人工智能、云计算、集成电路、生物科技、新材料、高端制造等为代表的科技型创新创业。发挥好高校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和大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建设和完善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立足产业,引导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为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支撑。

 

 

 

 

 

 

 

 

 

 

 

 

 

 

 

 

 

 

 

 

                                责任编辑:刘小丹 谷潇磊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