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方动态
杭州高新区:奋进“两个天堂” 建设“一园三谷”产业新地标
杭州高新区:奋进“两个天堂” 建设“一园三谷”产业新地标

2022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总战略,扛起“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以奋斗诠释初心、用实干扛起使命,交出了精彩答卷。2023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大力开展“136”主题攻坚活动,以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战略目标,全力推进“中国视谷”“中国数谷”和“国际零磁科学谷”三大产业新地标,奋力“拼”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滨江路径。

  时代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徐徐铺展;发展的华章,在不懈奋斗中疾笔抒写。

  回望2022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总战略,扛起“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 以奋斗诠释初心、用实干扛起使命,交出了精彩答卷——

  2022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地区生产总值达2184.8亿元,总量保持杭州市第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6.4亿元,总量保持杭州市第一。在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2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杭州高新区蝉联第五,稳居第一方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大力开展“136”主题攻坚活动,以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战略目标,全力推进“中国视谷”“中国数谷”和“国际零磁科学谷”三大产业新地标,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奋力“拼”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滨江路径。

  “中国数谷”:驶向数据产业新蓝海

  2月24日,杭州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创新提质暨“中国数谷”建设推进大会举行。会上发布了《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核心区 打造“中国数谷”总体方案》《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重点工作任务》,“中国数谷”正式揭牌。

  作为浙江的“数字经济第一区”,杭州高新区(滨江)在发展数据产业、激活要素潜能等方面积累了深厚基础和先发优势,不但培育了大批网络安全、数据确权、数据赋能等领域的头部企业,还拥有浙江首个基于全栈自主创新的AI算力新型基础设施,落地了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

  随着“数据二十条”等纲领性文件的发布,数据要素成为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有望在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扮演最底层的驱动角色。

  “面对数据这个新风口,我们布局新赛道、争当先行者,奋力建设‘中国数谷’,向数据要新产业、新动能,撬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二次爆发。”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章登峰说。

  接下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在构建安全高效规则、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市场、构建创新活力健康的发展生态、打造数据赋能型场景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力争通过3-5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据要素交易流通集聚地、数据要素服务生态样板区、应用场景示范区和要素治理创新引领区。

  比如,在探索构建安全高效规则方面,杭州高新区(滨江)通过合作成立中国·杭州数据产业联盟,推动各行业分类分级数据流通交易规则编制,探索“数据合规流通数字证书”制度。

  在建设多层次多元化市场方面,杭州高新区(滨江)积极对接承建全国性、区域性数据交易场所、离岸数据交易中心试点、培育壮大基石数商矩阵和星火数商梯队。

  在构建创新活力健康的发展生态方面,杭州高新区(滨江)将率先探索开展“数据资产入表”试点,建立企业数据资产账户,深化“数据知识产权存证及质押融资”模式改革。

  在打造数据赋能型场景方面,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围绕生命健康、科技金融、智能制造、跨境贸易等领域谋划标志性创新应用场景,全力推进“数据+”。

  竞逐数据要素市场,杭州高新区(滨江)争当开路先锋。趣链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伟表示:“我相信‘中国数谷’的建设,定将吸引大批高精尖人才汇集,加速资本集聚,催生新技术、新发明,激活各类创新主体,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增加新动能。”

  “中国视谷”:锚定视觉智能主赛道

  2022年10月,“中国视谷”建设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这是杭州高新区(滨江)发挥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合作机制,探索“一区多园”的重要契机,也是该区链动视觉智能产业向智能物联新生态跃迁的重大战略部署。

  “中国视谷”以视觉智能产业为核心,着力打造“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全域联动”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园窗口”,即以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作为对外展示窗口;“双核引领”,即以杭州高新区(滨江)和萧山区作为全力打造视觉智能产业发展的“双核”,优势互补、协同配置资源,提升产业和创新的集聚度、拓展力与辐射力;“全域联动”,即在杭州全域联动建设“中国视谷”,以视觉全产业链体系建设、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和融合赋能为重点,提升核心区带动作用,及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其他核心区块的协同发展,培育核心环节竞争力强劲的产业生态圈。

  擦亮“中国视谷”城市产业名片,杭州高新区(滨江)有信心更有实力。目前,区域内集聚了340余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觉领域企业,打造一条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到基础软件开发、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数字安防、工业视觉等场景应用的视觉智能全产业链。围绕算力、算法和数据三要素,持续布局近30家高能级产学研和公共服务平台,累计创建浙江省、杭州市创新联合体18个,培育单项冠军企业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数量居浙江第一。

  围绕中国视谷建设的项目招引、人才落户、土地审批等各环节,杭州高新区(滨江)提供全链条的贴心服务,全力保障智能物联生态蓬勃发展。

  易思维(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其研发的工业视觉检测成套装备体系,可以在汽车流水线上助力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汽车制造环节的智能化升级,既省工省时又提质增效,已在数十家国内外厂商的200多个整车厂落地开花。

  谈及杭州高新区(滨江)在企业发展中的服务,易思维(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郭寅表示“获得感很强”。他说:“当时我们团队搬来滨江,面临很多问题,家庭要换房子,爱人要换工作,孩子要换学校,区里帮我们妥善解决。这里不仅是创业创新的热土,也是来了就不想再离开的心安之所。”

  2022年12月底,德施曼智能家居安防产业基地项目在一天时间内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桩基先行备案”等“五证齐发”极速审批,正式开工建设。

  该项目从摘牌到“五证齐发”正式开工,只花了15天,比改革前节约了至少45天。杭州高新区(滨江)通过准入提前研判、要素提前保障、材料提前预审等,让审批从“串联”到“并联”,服务从“靠近”到“靠前”,完成了“拿地即开工”极速审批改革。

  “所有流程都有代办员辅导,从线上拉群到线下办事大厅面对面辅导,教我们怎么申报各项材料,甚至帮我们初步制定了进度计划表,非常节约时间。”德施曼智能家居安防产业基地项目负责人说,“除了平台的代办员,各个部门也都很上心,通过移动审批车上门辅导3次,及时、集中地解决我们申报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如今,杭州高新区(滨江)智能物联产业集群蔚然成型。2022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723亿元,占GDP比重78.9%,总量和占比均居浙江省、杭州市第一;智能物联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873.01亿元,其中视觉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756.91亿元。

  “国际零磁科学谷”:攀登科技创新制高点

  科技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2022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加快聚合创新要素,持续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两链”深度融合,“1+2+6+N”创新平台体系加速完善,创新实力不断提升。

  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例证。2022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10%左右;新增专利授权量23236件、同比增长30%;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8369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114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98.2件,连续两年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鼎”,被誉为“浙江创造力第一区”。

  这份沉甸甸的创新成绩单,与杭州高新区(滨江)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以超常规举措集聚创新要素、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密切相关。

  过去一年,杭州高新区(滨江)有序推进“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建设,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基地开工建设,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浙工大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挂牌成立,量子实验室主体完工。此外,这里还培育了51家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究院,600余家浙江省、杭州市研发中心,推动创新载体从“盆景”变“风景”。

  特别是超高灵敏极弱磁场与惯性测量装置是杭州高新区(滨江)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房建成院士团队共同培育并申报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建成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零磁空间,推动零磁环境下物理、化学、医学、生命科学、材料学等多领域从0到1的科学发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可以期待,围绕大设施的建设和利用,将诞生一批前沿科学发现和硬核关键技术。杭州高新区(滨江)对片区建设发展进行了整体谋划,提出了“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的发展思路,按照“科学—技术—产业”发展逻辑,进一步向白马湖、智慧新天地以及滨萧合作园等区域配置土地空间、政策资金等资源,实现创新、产业、生活无缝衔接,打通“原始创新最初一公里”和“产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该区域建设成为杭州南部的基础科学领航源、前沿技术创新地和未来产业转化地,成为具有浙江特色、杭州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样板。

相关链接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