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襄阳高新区63个村(社区)共储备后备力量203名,其中90后占比53%,大专以上学历占比98%,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襄阳高新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新实施“蹲苗壮骨”工程,通过“选育管用”全链条培养,着力破解基层“人难选、人难留、人难用”难题,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拓宽渠道严把“入口关”,建强人才“蓄水池”。襄阳高新区高度重视村(社区)“两委”干部的后备力量储备,坚持“内挖+外引”双向发力,探索采用“三荐三评三公开”选拔工作机制,为各村(社区)选好“苗子”。该高新区采用“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相结合方式,以现任村(社区)“两委”成员、社区网格员为“主力军”,同步吸纳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及企业管理人员等群体的人才资源,建立涵盖治理、产业、服务等多领域的后备力量信息台账,确保人才储备多元化。采用基层党组织初审、镇(街道)部门联审、区级专项审查,对203名后备人选进行“政治体检”,确保队伍纯洁性。按照每个村不少于2名、每个社区不少于3名的标准对后备力量进行动态调整,不断充实多元化人才库。
分类考核筑牢“质量关”,构建动态“防火墙”。为强化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质量,襄阳高新区建立“红黄绿”三色管理体系,对考核不合格、群众投诉集中的人选,给予红色预警,启动退出机制,并同步补充新鲜血液,保持队伍活力;对履职成效不明显的人选进行约谈提醒,制定“一人一策”整改计划,给予黄色提醒,限期提升能力;对表现突出的人选,优先纳入“两委”换届推荐名单,给予绿色激励,树立“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导向。创新“情景模拟+实战评估”考核方式,安排后备力量加入征地拆迁、矛盾调解等专班,参与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在实战锻炼中按照优胜劣汰进行优化调整,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靶向培育抓实“作用关”,锻造实战“生力军”。襄阳高新区通过“导师帮带+平台历练+靶向赋能”三措并举,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村(社区)后备力量实战能力,推动后备力量快速成长为基层治理骨干。襄阳高新区党工委领导班子成员、镇(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包保联系村(社区),定期下沉讲授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专题课程;推行“1名班子成员+1名后备干部”结对帮扶,选派优秀社区书记、离任老干部担任后备力量的“实践导师”,围绕矛盾调解、群众工作等场景开展案例教学。搭建跟班学习、项目攻坚、应急处突和跨域交流四大平台,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群众工作为核心课程,建立“3+X”培训体系,靶向赋能针对性补足能力短板,实现基层后备力量从“储备库”到“主力军”的质效转化,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