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今年年初,湖南省首部开发区地方性法规——《湖南省开发区条例》出台,旨在破解体制障碍、优化资源配置,为“五好”园区建设和“三高四新”战略实施提供法治保障,赋能高质量发展。
衡阳高新区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版图中的湘南“龙头园区”,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园区百强”(2023年第97位,2024年晋升至第92位);连续两年跻身湖南省“五好”园区十强(2023年第9名、2024年前进至第7名);2024年在全国177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77位。
今年以来,衡阳高新区顺势而为,雷霆推进“瘦身强体、提质增效、聚焦主业”的“断腕式”改革:2176人的编制浓缩为123人的精锐团队,4个街道、13所学校、1家医院、1个农场成建制剥离移交,领导班子、处级、科级职数精减78.9%的阵痛化为“轻装上阵”的动能……昔日的“千手观音”已然淬炼为专注经济的“专业选手”。
“瘦身强体”:从“大管家”转向“经济人”
“过去园区‘包打天下’,社会事务占了七成精力,经济工作反而成了副业。”一位老园区人的感慨,道出了改革前的真实生态:托管街道、管理学校、运营医院、经营农场……衡阳高新区如同负重前行的巨人,30个内设机构、8个事业单位、2176个编制构成的庞大“身躯”深陷社会事务泥潭。
2025年,一场以“瘦身强体”为核心的改革开启大幕。
精简机构,压减管理层级。衡阳高新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将相同或相近的职责交由一个部门履行,减少部门职能交叉和多头管理,园区内设机构由2022年园区整合前的30个核减为6个,下属事业单位由8个核减为2个,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精简职数,规范管理。衡阳高新区党工委领导班子由7名调减为6名,副处级领导职数由12名调减为11名;正科级领导职数由70名调减为19名,副科级领导职数由124名调减为9名,职数精简率达78.9%。全区编制总量由2176名核减至123名,编制精减率达94.3%。
精减人员,剥离社会事务。聚焦主责主业,抓牢“确权”“剥离”“交接”三个环节,推动社会事务应剥尽剥,职能“瘦身”,轻装上阵。托管代管的4个街道(办事处)、驻区的2个双重管理机构、13所公立中小学(幼儿园)、1所公立医院、1个农场成建制移交至相关市直单位和城区。妥善开展人员划转分流,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单位对口、身份对应、职级对等、统筹安排”的原则,分流转隶2256人。
与此同时,本轮改革,衡阳高新区剥离和被收回事项共572项。其中衡阳高新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剥离事项69项,赋权收回事项503项,赋权保留事项76项。
这不仅是数字的巨变,更是发展逻辑的根本切换——从“大管家”转向“经济人”。
革弊强能:把“铁交椅”熔成“冲锋舟”
“竞聘上岗那天,会议室空气都是烫的。”一名29岁副科级干部记忆犹新。6月28日,一场打破身份藩篱的竞聘拉开帷幕,5位年轻同志通过竞聘演讲登上科级岗位,80%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这仅仅是开始,一场深刻的队伍重塑正在园区蔓延。
岗位聘用制改革撕开了“铁饭碗”的缺口。绩效考核指挥棒彻底转向经济战场:招商和企业服务部门核心指标权重高达80%,“月评分+年考核”机制让混日子无处遁形。薪酬分配更成为激活内生动力的杠杆:11个层级的绩效系数,让招商尖兵与企业服务骨干的收入比同层级高出1万-2万元;“特别贡献奖”的奖金池,专门嘉奖那些为园区拼出增量与速度的团队与个人。“铁交椅”熔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能者上、庸者下的“冲锋舟”。
专业强链:招商铁拳击碎路径依赖
“瘦身”后的衡阳高新区,将全部能量灌注于经济战场。
招商网络以前所未有的密度铺开:40名骨干组成8支尖兵队伍,分驻上海、深圳等8城,深耕长三角、珠三角。
招商方式亦全面升级:市场化招商——与谷川联行、深圳科技园等专业机构深度合作,引入南洋电子等优质项目;以商招商——依托商会与企业家资源,吸引中璋重工等10余个专精特新项目;产业链招商——瞄准消费电子、输变电等链条,引进智能视听装备产业园等12个项目。其中智能视听装备产业园堪称典范——总投资22亿元,年产值超30亿元,成功跻身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高新速度”的最佳注脚。
同时,衡阳高新区合作共建园区成效显著。机制共建强保障——衡阳高新区与永顺经开区合作以来开展7次调研协商,签订《帮扶共建框架协议》,印发《衡阳高新区关于推进“园区共建”的实施方案》,建立了“一对一”联络协调机制,从双方抽调业务骨干成立项目招商、产业发展、基金赋能等5个工作专班。资源共享拓渠道——互派招商人员参与工作,实现项目信息共享。围绕永顺县主导的生物医药、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精准推送匹配项目。联合组织赴先进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共同探索产业基金招商、市场化招商等新模式。产业联动谋发展——充分发挥衡阳高新区“驻点招商”“第三方招商”等成熟招商渠道优势,重点在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确保合作共建有序高效推进。
这背后是专业化企业服务的强力支撑:“一枚印章管审批”将26枚公章熔铸为改革铁拳;OSM现场管理系统与24小时办税微厅树立了湖南省标杆;60名“企业服务专员”组成的专业队伍,让西可实业45天量产、特变电工“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成为常态。
市场转型:从“管委会独唱”到“集团冲锋”
改革最深刻的基因重构,在于“小管委会+大公司”模式的成熟运转。衡阳高新区旗下衡阳高新控股集团全面承接开发、招商、运营职能,彻底剥离政府融资角色,完成向经营主体的惊险一跃。
其市场化运营模式锋芒毕露:“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模式高效运转,数字经济、移动互联网等8大特色产业园拔节生长;高新软件园获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资质,富士康工业互联网项目成为省级示范工厂;全力打造“两主一特”产业格局,铂科电子等头部企业引领,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汇聚548家企业,出租面积27.04万平方米;设立5支产业基金,规模达17.2亿元,直投项目15个,带动核医药等百亿元级产业落地;创新融资渠道,2024年发行债券30.4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衡阳高新控股集团子公司衡阳高科公司在新能源赛道闯出新天地:液冷超充技术破解行业痛点,智能运维降低成本40%;核心站点单枪日充量300度领跑全省,年减排二氧化碳超5000吨。2025年3800万元再投资计划,剑指省内领先的智慧充电与能源管理平台。
法治护航:为改革刻下永久锚点
2025年1月,《湖南省开发区条例》的通过为这场改革提供了宏阔的法治背书。《条例》剑指开发区“机构重叠、人员固化、人浮于事”的沉疴,明确规定社会事务职能归属地方政府,开发区不得托管行政区划,为衡阳的“剥离瘦身”提供顶层设计的合法性确认。其倡导的“管理机构+公司”模式及市场化运营机制,正是衡阳实践的法治化升华。
当湖南省开发区在立法引领下寻求“突围破局”之道,衡阳高新区以一场刀刃向内的“专业主义”革命,完成了从负重前行的“千手观音”到轻装上阵的“专业选手”的惊险蜕变,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在高质量发展的竞技场上,少即是多,专注方得始终。唯有卸下万千负累,才能以专业之力,在产业强链的征途中跑出真正令人瞩目的“高新速度”。